外貿出口結構“上台階” 助推中國經濟巨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31 06:49:20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在頻頻發生的貿易摩擦和激增的貿易順差背後,中國外貿商品出口結構正悄然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從祗能出口服裝鞋帽等低附加值的産品,到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速迅猛,再到高新技術産品佔比的不斷加大, 新華網發表文章稱,數十年間外貿出口結構不斷“上台階”,給中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帶來深遠影響,幷爲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的平穩航行提供了保障。
 
  5年間高新技術出口佔比提昇11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結構不斷“上台階” 

  文章指出,近年來, 中國商品出口結構不斷呈現“上台階”的良好態勢。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佔外貿總額比重不斷提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兩高一資”産品出口繼續下降。 

  商務部的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機電産品出口增長30.5%,佔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56.9%,同比增加2.3個百分點,比2001年同期上昇11個百分點;同時,上半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長32%,佔外貿出口的比重爲28.8%,同比增加3.5個百分點,比2001年高出11.3個百分點。同期,紡織、家電、玩具、鞋等傳統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現回落趨勢。鋼坯、未鍛軋鋁、焦炭出口量同比分別下降35.6%、20%和10.7%。 

  實際上,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中國外貿出口結構已經連續上了“三個台階”: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上世紀90年代的十年間,中國外貿增長主要是靠輕工産品和紡織品服裝來支撑;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這十年,外貿出口轉向依靠技術含量更高的機電産品;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外貿産品構成進一步發生變化,“攀上”了以IT産業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高速增長的“第三個台階”。 

  “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佔外貿總額比重不斷提昇,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兩高一資’産品出口的持續下降,表明中國正在迅速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生産營銷的鏈條當中。這種外貿結構的變化,印證著中國産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和結果。”商務部貿研院的專家說。 

  尋求貿易與産業互動 帶動産業結構昇級 

  文章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在平穩航行的同時,正遭遇到我們不能回避的風浪: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産業結構不合理,貨幣信貸投放仍然過多,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能源消耗過多,環境壓力加大。如何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尋求怎樣的增長方式,已經成爲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必須面對的最大風浪。中國經濟急需破題之解。 

  外貿結構的喜人變化,給中國産業結構調整帶來信心和途徑。“這種變化也是中國一直提倡的,就是要調整整個産業結構,加大高附加值的機電産品出口,擴大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例。這種外貿結構的變化如果能够持續下去,中國的産業結構就會發生較大變化。”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霍建國說。 

  如何通過産業和貿易的互動,盡快使得中國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快、更穩,這在全球化的今天,對中國而言顯得尤爲重要。 

  “如果靠完全的計劃和配置,目標將很難實現,如果讓企業進入到國際市場的競爭當中去的話,新型工業化之路有可能走得更快一些。”霍建國認爲。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部分地昭示了這種互動。隨著汽車業的産能和競爭力的提昇,不斷産生新的競爭,有競爭力産品的出口,回過頭來又支持了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幷形成更高層次的出口。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首次實現了出大於進,出口數量比五年前增長了5倍多。2001年載貨車、客車、轎車出口分別佔汽車出口的32%、0.67%和2.9%,到2005年已分別提高到55.8%、7%和18%,品種由單一的貨車出口,發展爲商用車全面出口。同時期,中國汽車産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調整,貨車、客車、轎車産量之比,由2000年的37:34:29,變爲2005年的26:26:48,轎車的比重越來越高。 

  外貿出口結構需再上台階 助推中國經濟巨輪破浪航行 

  文章認爲,目前中國的貿易結構還需再上兩個“台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認爲,由於外資企業在中國高新技術出口産品和機電出口産品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這讓貿易政策對産業結構的調整效果打了折扣。 

  據介紹,目前中國高新技術産品中八成以上都是由外資企業生産的。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勞動密集型的貼牌加工,屬於內資企業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份額還不高,自有品牌還不多。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佔總出口的58.3%,其中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中,外資企業出口比例超過85%,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國有249個,法國有46個,日本有45個,而中國祗有4個。中國自主品牌出口尚不足10%,全國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稱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無幾。 

  沒有自有品牌,單純地給外商提供廠房——這種情况被形象地稱爲“房東現象”。在國內組建的許多外資企業,很多都是國外母公司全球戰略分工的一個部署。核心技術、關鍵環節都掌握在國外的母公司手里。一旦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外商完全可以把産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外商投資企業生産的高新技術産品幷沒有在中國扎根。作爲“房東”,我們在祗能獲取微薄利潤的同時,還耗費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污染了環境,幷引來大量的貿易摩擦,可謂代價頗大。
 
  可見,出口産品缺乏品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强,已經成爲中國外貿出口邁上新台階和國內産業結構昇級的最大“絆脚石”,中國外貿出口結構急需“再上台階”。企業加强自主研發、給出口産品打上自主知識産權的標韱,成爲中國外貿健康發展、産業結構調整的迫切要求。 

  國家發改委産業政策司司長劉治認爲,增强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産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祗有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家産業結構得到提昇,才能適應全球經濟、科技競爭的形勢,才能有效地化解科技和資源瓶頸的制約。
 
  此外,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應成爲中國外貿出口結構昇級的新目標。 

  在中國貿易出口中,服務貿易出口發展嚴重滯後。目前服務貿易出口僅佔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0%,明顯低於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 

  加大服務貿易出口,促進服務業發展,幷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將成爲改變目前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環境和能源面臨壓力的破題之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