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適度增長爲何這麽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4 07:37:14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發展應該是一件好事情,但發展如果到了失控的狀態,它就成了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牛津大學曼斯菲得學院訪問院士劉芍佳文章說,中國今年上半年呈兩位數的GDP增長率令世界瞠目結舌,尤其這個創10年之高的增長率是在政府從去年就開始持續實施宏觀調控,加强推行“適度經濟增長”政策下而取得的,這種與政策預期相反的經濟增長效果,的確是“不可思議”。

  政府希望有一個適度的經濟增長,最好GDP增長率能在8%左右。但我們知道,GDP是投資、國內消費與淨出口之和,其增長率也是這三者增長率的加權平均。今年1~6月份,國內(社會)消費總額爲36448億元,增長13.3%;固定投資完成總額爲(1~5月份)25443億元,增長29.6%;淨出口爲614億美元,增長23.4%。如果我們按保守估算,把1~5月份的固定資産作爲1~6月份的投資額計算,則光投資對GDP增長的拉動率就爲11.3%。另外,國內消費的拉動率爲7.3%,淨出口的拉動率爲1.7%,三者相加則爲GDP的增長率20.3%。顯然,從公開資料推算的GDP增長率,遠遠高於公佈的10.9%。

  文章指出,很顯然,中央政府“適度增長”的經濟政策,沒有在一些地方得到落實。

  經濟失控也許是政府在政策執行方面一種無奈的結果。比如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控制投資,結果,今年上半年投資速度不但沒减緩,反而一口氣增長了29.6%,而這些增長主要是由工業投資所推動,佔了整個投資的80%。而能源部門則是工業投資中增長最高的領域,煤炭投資增加45%、石油天然氣增加30%、電力增加16%。能源是中國經濟的瓶頸,行政調控無法觸及這塊領域。

  文章分析,對能源領域的高投資,是由能源供需關係的緊張所導致,而能源供應緊張很大程度又是受外貿需求的持續高增長所影響。外貿出口需求的高增長主要是由於國際生産轉移到中國及西方的良好宏觀經濟走勢所帶動。在人民幣匯率未開放的情况下,調昇國內利率很難取得抑制出口的作用。所以中央政府出台諸多宏觀調控措施,可能抑制了進口市場,但對出口却無任何效用。

  另外,在消費增長中,增長率最高的是汽車,增長率爲27.7%,其次爲金銀珠寶,增長率爲24.6%,然後是建築裝潢,增長率爲24.4%。這三者都是富人或高薪群體的消費,提昇利率對這個消費群體幷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反,對背上房貸的低薪階層,提高利息倒會削弱他們的消費能力。顯然,提昇利率這一貨幣政策可能起到加大貧富差距的作用,爲創造“和諧社會”幫了倒忙。

  文章認爲,綜上所述,即要發展,又要適度,政府這一宏觀調控政策具有雙重目標,這種矛盾使政府在執行政策時左右爲難,一方面要經濟適度增長,减緩投資,但却拼命發展能源,同時還要依靠發展工業去保持就業;另一方面要抑制過度出口,但匯率却無法對利率上昇作出貨幣昇值的反應,達到提高出口成本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利息,冷却 房地産和消費市場,但却無意中打擊了低薪階層,擴大了貧富差距。所以,在宏觀政策中,其雙重目標的矛盾性是造成政府對經濟增長失控的根本原因,在這種雙重目標的矛盾下,政府不敢下狠勁出猛力去控制經濟。

  如果讓這種具有矛盾的政策繼續沿用的話,政府又不準備付出代價或通過“硬著陸”去迅速控制經濟的話,一頭失控狂奔的野牛是跑不遠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