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學界、施明德倒扁,都得面對同樣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2 09:28:02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現在的台灣像是一個悶燒鍋,表面無事,但悶在內部的熱度,可能已經超出想像。但只要民進黨一路相挺,“立法院”無法過三分之二的罷免門檻,所有罷免或下台的提議都是空話。從前一段時間“親綠學者”的聲明,集體連署;到現在施明德發動百萬人倒扁,都是來自原本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彈。但在陳水扁軟調子的回應下,似乎起不了作用。

  簡言之,真正能罷免陳水扁的合法機制,是“立法院”先通過三分之二門檻,再交由全民公投。六月間,泛藍當時已經把所有可動員的能量與群眾都用盡了。但看看當時泛綠的支持者在做什麼?他們在“藍綠對決”“保衛本土政權”的魔咒下,根本不敢站出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幫派意識”太濃了,怕被打成“泛藍陣營”,所以寧可避開。等到國民黨的罷免行動一結束,“立法院”的主要力量退出,陳水扁更有恃無恐了。 
   
  社論說,講白一點,親綠學者也罷,施明德也罷,他們都得面對一樣的困境。民進黨本來就是少數,“立法院”占少數的民進黨不反扁,而少數中的更少數的學者要反扁,怎麼可能成功?親綠學者之不足懼,原因更清楚。第一,他們只能寫寫聲明,在網路連署,如果沒有民進黨地方派系與民意代表的動員,他們根本無法發動群眾。第二,他們沒有既定的社會組織,與群眾組織有太遠距離。不要以為他們搞過學運,恰恰相反,他們清楚現在群眾的特性是兩極分化,藍的支持者無法被他們動員,綠的支持者看民進黨上層動員,所以他們的群眾基礎是薄弱的。
    
  不管如何,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就是這樣。現在,施明德也得面對一樣的現實難題。施明德雖然訴諸道德批判與抗爭行動的訴求,但他所站的立場,是“與陳水扁同為老革命的溫情主義”,老黨外的立場不變。但這一點又與泛藍支持者有異。而綠營的支持者在民進黨與獨派的批判下,不見得會認同施明德。如果施明德要動員群眾,這些群眾會是誰呢?是綠的傳統支持者?老黨外的民主運動支持者?還是泛藍的群眾?或者兩邊都有?
    
  社論指出,老實說,親綠學者與施明德現在唯一能夠訴求的,只是“道德良知“。但對老臉皮厚如“犀牛”的人來說,道德如“風中之燭”。因為現有制度已經失去民主的基本要素。用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的觀念看,一個民主社會,最基本的兩個要點是:第一,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群體的互動全面而自由。第二,所有成員平等的參與全體共同利益,並在良好的互動中,彈性地調整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讓群體對社會互動產生興趣,並培養公共參與的思維習慣,在帶來社會改變之際,不會引起混亂失序。 
    
  然而台灣卻是“非民主”的。在“立法院”三分之二的罷免門檻下,少數人即足以宰制情勢,讓公眾的罷免意志無法顯現。群體的參與互動變成沒有意義,因為它不能改變任何事,任何制度;集體的利益,也無法透過公共討論而彈性調整。這樣的“非民主”制度,最後只能產生出親綠學者,或者施明德這樣的道德訴求:“請陳水扁‘總統’自己下台”。然而對不在乎道德的人而言,挾持少數立委及民進黨領導人即足以控制全局,又何必在乎呢?
    
  社論認為,這便是台灣危機的關鍵。當改革無望,當正常的制度性參與管道失靈,當道德訴求絕望,台灣就可能走上杜威所謂的“為了改變社會而導致混亂失序”。施明德的百萬人樂捐、集體靜坐是一種訴求,而民主行動聯盟的“九九秋決”是另一種,他們都在讓政治對立升溫,走向最後的對決之路。而依照目前的情勢看,這已是讓陳水扁下台的最後辦法。但如果民進黨依然無動於衷,全台灣也沒辦法,只能讓這個悶燒鍋繼續空轉悶燒,直到它的最後。
  
  社論總結,不管如何,陳水扁下不下台,對台灣也罷,對民主政治也罷,都是一次最好的教育。讓台灣看見民主的背後,如果缺乏好的群體教育與道德教育,群眾的意識不夠覺醒,或者群眾雖然覺醒,卻無法透過制度改變社會,就會造成什麼後果。只是這一課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