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9月2日電/因連續三天創匯改以來新高,眼下人民幣匯率備受各方關注。實際上,除了短期市場因素外,如果仔細考察一下中國匯改以來經濟的基本情況,就不難發現:人民幣升值已是勢所必然。
據上海證券報援引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出口—GDP比率”(因無“出口依存度”一說,這裏只能採用“出口—GDP比率”一詞。)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目前依然高達37.64%。與其軌跡相似,中國外貿依存度自2003年以來也一直保持在60%以上。
然而,在經過一年多的小幅升值試探和觀察之後,中國經濟居然發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結構變化。宏觀上的表現是,無論是外貿依存度還是“出口—GDP比率”,都在升值之後開始從歷史最高水平回落。外貿依存度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79.36%下降到第四季度的63.92%,此後雖略有反彈,但依然低於2004年以來的水平;“出口—GDP比率”也從2005年第三季度的42.33%,下降到34.25%,目前仍低於2005年以來的水平。尤為可貴的是,這兩個比率的同時降低,卻並未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不僅宏觀層面表現出對升值的良好適應,產業層面尤其是最為擔心的紡織工業的表現令宏觀當局“長舒一口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貨幣當局才暗示將借助升值來“加快經濟結構性調整,促進國際收支趨於基本平衡”。
其實,將某個行業明確作為“行業分析”項下的“小標題”放進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其本身就耐人尋味。觀察自2004年第三季度首次明確以標題形式納入行業分析以來的情況可以發現,除房地產是每期必不可少的絕對“正選角色”外,其他行業則是已經或者預期可能對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才“有幸”被納入的。比如,2004年第三季度納入石油,是因為當時國際油價已較年初上漲60%。既然如此,如果不是考慮到即將升值,那麼,我們真的很難找到本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特地將“紡織”這個已經不那麼重要的行業納入分析的令人信服的理由了。
在本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貨幣當局表現出了相當的無奈:“在結構矛盾突出、國際收支繼續雙順差的背景下,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任務依然比較艱巨。”
這意味著,在中央明確要求繼續回收流動性的指導方針下,貨幣已到了不得不採取手段緩和“工具—目的錯配”困境的時候了。正因為如此,人民銀行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這一節中,明確指出:“……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這是當前經濟戰略轉型和政策選擇著力點,也是改善當前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
由於當今國際經濟體系仍然是西方國家貨幣本位(主要是“美元本位”),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體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貨幣錯配”問題。
本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顯示,中國貨幣當局正在努力尋找這樣一種“避險機制”。那就是,利用中國目前存貸款基準利率依然為貨幣當局所管制、市場利率為央行票據所影響的現實,通過利率平價來為經濟主體提供關於未來匯率變動相對穩定的預期。這實際上就是本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所指的“(遠期匯率)基於預期通常不如基於利率平價穩定。基於利率平價有利於形成穩定的遠期匯率,從而有利於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進行遠期外匯產品交易,鎖定匯率風險,……”的精神實質。
上述精神實質意味著,利率平價不僅沒有像此前一些學者所講的那樣為貨幣當局所拋棄,而是被進一步強化了。既然如此,在當前美聯儲已暫停加息的情況下,當前可能是近期中美利差最大的時期。這意味著,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實際上是多方合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