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價格或會象徵性下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1 11:28:38  


  中評社廣州10月11日電/一位石油業內專家認為,國內成品油價格可能出現“象徵性”下調,但此舉是有“後遺症”的。

  “油改的推出和油價下調是一件矛盾的事情,”這位專家認為,“而且越接近矛盾越大。”目前,兩者的矛盾在於油改的推出正是要等待油價進一步下降的消息,但隨著國際油價向下突破60美元/桶的“改革心理關口”,油價越降,來自部分公眾的壓力就越大。

  這位專家說,國家決策部門如果要“解決問題”,釋放公眾的壓力,有可能進行“象徵性”的價格下調,但此舉的“後遺症”也是明顯的。

  這是因為更大的問題來自煉油廠的虧損和油價改革的階段性目標還未取得。從日前中石化高層的表態可以看出,油價改革的下一個目標是消除國內煉油板塊的政策性虧損。具體做法是引入“原油成本法”,即在原油及煉油成本基礎上加適當利潤從而形成成品油價格。“原油成本法”可以一舉使國內煉油板塊不虧損。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國家決策部門試圖走出幾年來油價改革的僵局,在今年3月底的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中已經走出一小步。

  綜合配套調價方案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油價小幅上漲;二是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的機制;三是對石油開採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徵收特別收益金。

  石油產業鏈、下游消費者以及政府決策部門之間也試圖借此建立新的平衡:解決煉油板塊虧損問題,下游消費者則要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但同時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將會得到政府的補貼,而政府從產生高額利潤的石油行業上游徵收特別收益金。

  市場觀察人士認為,由於石油價格體制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政府將長期主導這項改革,國家決策部門將保持“解決問題”式的改革思維逐步推進油改,同時也保持謹慎的調價態度。

  這位人士稱,政府的主要著眼點是在石油消費者的購買力和石油生產商的利潤方面尋找到一個平衡。 

  也有專家表示,油價不應該是單純的油價,它本身也是各方面利益平衡的工具。對國有壟斷企業石油生產商的管理也存在兩難選擇:既要企業效力社會,又要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還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

  石油管理幹部學院韓學功教授曾分析說,目前中國成品油市場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地形成價格,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石油作為戰略性物資,維繫著國民經濟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成品油價格改革宜穩不宜亂。

  加入世貿所承諾的成品油市場放開,並不意味著成品油價格的放開。“加入世貿所簽署的文件裏頭就有政府管制的價格明細表附件,其中成品油是政府指導價,這是當時的談判定下來的問題,”韓學功說,“對外國尚不承諾放開價格,完全放開是不可能的。”

  1998年,國內成品油價格主動和國際市場掛鈎,對汽油、柴油價格零售實行政府指導價。並在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次加以改進,形成和國際成品油市場三地(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現貨市場)價格掛鈎的機制。國家制定和公佈不同銷售地區汽油、柴油價格零售中准價,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在上下5%(後調整為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的零售價格。但目前除零售價格自主浮動的做法保留外,其他的實際上已經被放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