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前新黨召集人、文化大學教授周陽山今天在聯合報撰文說,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經歷了紅軍的倒扁運動,藍軍選民對於郝龍斌、宋楚瑜和李敖這三組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支持度,已經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並直接衝擊到郝龍斌原先“穩勝”的選情。大家期待而且困惑的是:這種情勢會不會造成謝長廷“漁翁得利”?而台北市選民會不會在選前最後階段藉“棄保效應”放棄其他弱勢候選人,以確保泛藍勢力在台北市勝選?
上述的問題恐怕言人人殊,眾說紛紜。但若仔細深思,反覆推論,卻不難了解:這其實並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多重選擇題”,也不是政治謀略的抉擇;而是對政治領袖“人格特質”的偏好與判斷;亦即通過長期的客觀觀察,最後由選民做出主觀判斷的一項“個人性選擇”。這裡面所涉及的最關鍵因素,並不是“候選人人品好不好,長得帥不帥”?而是,他究竟是不是一位“強勢的領導人”,他究竟有沒有“卓越的領袖能力”?
在過去幾年裡,“馬英九效應”所反映的,是多數選民再也不願看到口蜜腹劍、口沫橫飛的政治人物,利慾薰心而且大言不慚的亂開政治支票,不斷運用政治謀略,以擴張自己的政治版圖。而馬英九的乾淨、清廉、帥氣、純樸,則讓許許多多的選民一新耳目,感覺到“完全不一樣”,也確實是難得的“另類選擇”。
但是,經過了幾次倒扁運動與“天下圍攻”之後,“馬英九現象”業已退潮,許多選民認為:除了清廉、乾淨之外,政治領袖還必須具備“膽識、睿智和決斷能力”;而且必須“在關鍵的時刻做對關鍵的決策”。由此看來,馬英九只具備了一部分清廉領袖的“必要條件”,但卻缺乏另外一些優秀領導人所需的“充分條件”。不過,大部分泛藍的選民還是心存仁厚,他們雖然已經知道馬英九的優點和缺點,但卻不會在“沒有更佳替代人選”出現之前,放棄馬英九。但是,對於即將到來的北、高市長選舉,他們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亦即:候選人不但應該是“清廉、乾淨”,而且還要再加上“決策魄力、決斷能力和領袖魅力”。
由此看來,恐怕只有“施明德+馬英九”,才是選民心目中北、高市長的理想人選。如果這樣的候選人根本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只有在現存的候選人中,藉“消去法”逐項刪除後,才能做出最後的選擇。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泛藍選民在經歷了百萬人大遊行的洗禮之後,已經不再期待“第二位馬英九”的出現,而是要以更冷靜而客觀的心情,期待候選人展現出更多“與馬英九不同”的領袖魅力與人格特質。
由此可知,在未來的一、兩個月裡,不論台北或高雄,“領袖魄力”與“領導能力”,才是真正的決勝關鍵。至於泛藍陣營內的棄保效應,則是在前述的決勝關鍵真正底定之後,才會真正發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