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爾:由李敖參選論李敖的德、功、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1 11:47:56  


盧卡爾:拭目以觀李敖於此北市選戰一役、是否真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作者 盧卡爾)李敖登記出選臺北市長,套句臺灣俚語,凡人用腳都可想到他絕對選不上。觀諸他曾隻身出選臺灣“總統”,大家現在本可見怪不怪;然李敖難得是當今極少盛名橫跨兩岸的公眾人物、或稱之為“公共型的知識份子(public intellectual) ”,其登記出選,非無可資公眾討論之價值。

  中國自古評價大人物向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標準,按歐陽修的說法是:“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于身,施之於事,見之于文”。李敖素以中國文史學識精湛見著,而且畢其一生凡七十年從未踏出中國國門(含大陸)一步,此標準於他甚有適用性。

  先論李敖的德。李敖藉已交二百萬台幣的保證金來說明他今之出選乃非兒戲,恰十足反映出他個人對錢極度計較的性格。
  
  本來錢的事,在中國士大夫有識階層而言是“一說便俗”的事,顧炎武所謂“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的氣概是也。 李敖雖有四海心,卻一生非常看重錢財,並且多次為錢和摯友翻臉打官司,他毋寧屬於是猶若司馬遷所描繪普天下皆熙來攘往于名利的一般平凡小人物。單憑此而論,李大有必要改善自己的公共形象,才能提升自己在公共事務上的發言資格和成效。

  其次以功論李敖。傳統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最高典範是“內聖外王”、行所謂“誠正修齊治平”之道。李敖飽讀經書之餘不忘投身現實政治,果其然不只坐而言,尚能起而行,其生涯歷程的確頗有“內聖外王”之痕跡。惟李一向特立獨行,在政治上總跳不出單槍匹馬的格局,其之難成大事,所不待言。當然,以他過人的超凡識見,不能在臺灣混沌庸俗的政治生態中凝聚實力,許非其過,不隨波逐流反益呈其可貴處,然稱其沛然有狂狷之氣度可,論成就功業則不可,李本人當應有此自知之明。

  況李敖之出選臺北市長,正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雖說北市乃藍營之天下,但臺灣藍營政界最有毅力的老將宋楚瑜已登記為無党候選人、以作他從政多年之“最後一仗”,決意和正式代表國民黨而由馬英九領銜護盤的候選人郝龍斌比高下,則李敖再加入混戰而致瓜分泛藍票源、徒令綠營候選人漁翁得利,所為何者?藍營過去多次因內訌而敗的經驗猶瀝瀝在目,貶李敖不識大體當不為過。

  最後論及李敖最足自豪的立言。是的,李敖自早年以“傳統下的獨白”一冊問世之後,著作等身兼論述遍傳華人世界,雖夠不上為一言而天下法,但“千古文章,傳真不傳偽”,李敖堪稱一絕。

  他在臺灣威權時代不畏言罪而仗實直言,不惜為之鎯鐺入獄長牢,確有上可比擬董狐及太史公之錚錚風骨。故李敖之出選若乃有何作為,不外即在可以借此競選平臺廣傳其一定之真知灼見。其言人所不能言者當不在為北市築路修橋等非其所長之琑事,而在發揮其史家較深厚的思維以開啟臺灣民眾在領悟國事、特別在有關統獨議題方面之心域,同時又稍癒臺灣政界識略短淺的通病,應將多少有助於建構和諧的兩岸關係。 

  再具體言之,李敖是台灣知名人士中少見的公開挺“一國兩制”者,他實應就此主張提出更有創造性、兼可被兩岸政治主流消化乃至認可的說法,才真正盡了言責。

  春秋責備賢者,李敖若能於三不朽中居其一,已足不枉其生,亦不虛其名,大家尚且拭目以觀李敖於此北市選戰一役、是否真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作者 盧卡爾 法律博士)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