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粹 霍英東40年心血灌南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30 10:58:39  


南沙開發區是霍英東晚年的心血結晶。
  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前晚在北京逝世,多家媒體分別發表悼念文章,敘述霍先生的一生功業,並凸顯他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其中香港《大公報》就發表專題文章,講述霍先生40年來傾注心血開發南沙的艱辛和成就。

  這篇題為〈霍英東--嘔心瀝血 開發南沙〉的文章在開首引述霍英東曾說,他一生所歷艱難困苦無數,卻以開發南沙最為嘔心瀝血。

  近十多年來,霍英東在南沙先後投下了數十億元資金,修橋、築路、開輪渡、建碼頭,並興建一大批工業、商貿、房地產、旅遊等項目。無數的心血與日子,把南沙發展起來,滋潤成珠江邊的一粒明珠。

  南沙位於廣州市的東南部、珠江出海口,總面積約五十四平方公里。它本來是一個非常荒蕪的地方。一九八七年,霍英東初踏足淤泥處處、人煙稀少的南沙,看到的只有數十個礦石場。不過,獨具慧眼霍英東卻看中南沙的地理優勢,認為可把南沙開發成珠江三角洲中心,成為通向廣東省的陸路及航運重鎮。於是,他積極向中央爭取,申請開發南沙。

  投資40億大型基建

  文章指出,從九十年代開始,霍英東先後從霍英東基金會中注資逾四十億元,與當地政府合作開發南沙鎮海邊一片二十二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霍英東基金會佔整個南沙經濟開發區的百分之五十一權益,而廣州番禺政府則佔百分之四十九。開發南沙的所得半數會再投資於該項計劃,另一半會撥作支援教育。

  霍英東基金會建設南沙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之為“基建期”(1990年至1995年),主要是填海鞏固地基,修築碼頭、道路等基礎設施工程。第二階段“雛型期”(1996年至2000年),主要是改善環境,興建了哥爾夫球場、蒲洲花園、天后宮等,令新城初具規模;第三階段是“建設期”(2000年至2005年),即著力於南沙多項大型建設──包括南沙資訊科技園、蒲洲大酒店,粵港海空聯運中心、聯合客運碼頭、霍英東集團大廈、中國世貿大廈、香港中華商會大廈等。七大建設近年已相繼竣工,把南沙建成一個現代化商貿海濱城市。

  風雨無間每周視察

  文章強調,在過去十年間,霍英東每個星期都會乘船往南沙一次,親自監督工程建設,與工作人員開會及聽取匯報。不辭勞累、風雨無間。不管如何艱難,在打通了珠三角東西兩岸的同時,南沙也終於一步步從爛泥灘和亂石塘中走出來。開始有了土地,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有了碼頭、港口,有了現代化的會展中心、科學館、文化街,有了國際一流水平的花園、啤酒屋、高爾夫球會,有充滿傳統文化情調的南國水鄉和天后宮……一座現代海濱新城的雛型已在珠三角的中心點出現。番禺也從一隻“病貓”變成五小虎之首。為此霍英東付出的財富、心血和精力難以計算。

  霍英東的眼光,是看準了廣東及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勢頭,看準了南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看準了粵港在經濟發展上必然要結合的趨勢。當然,他更看準的,是一片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愛國心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  

  另據文匯報報道,與霍英東相識逾40載,何銘思與霍英東不僅是工作上的夥伴,更是知己。他見證了霍老20多年來全心全意投入南沙發展。何銘思坦言,把南沙建成現代化社會主義新城市,是霍老晚年最後也是最大的心願,這個“美夢”剛剛起步,走下去會是甚麼樣子,誰也說不準,但霍老說過:“我不知道,但我要走下去,如果我做錯了,那就給後代一個教訓,如果我做對了,就讓後代在我的肩頭上走下去。”千般辛酸,幾經轉折,霍老建設南沙的心不變,懷著這個夢,一路走來,直到最後時刻;而這個夢,要待後輩去繼續。 

  何銘思接受專訪時表示,霍老最大的心願是建設南沙。正如霍老自己所說:“一個人要幹一番事業,重要的是:放開眼界,抓緊時機,敢於迎接挑戰,勇於突破創新。”南沙代表的正是霍老的前瞻眼光、宏觀布局及迎難而上的精神。 

  何銘思說,從1978年,霍老便放眼當時百廢待舉的南沙,匠心獨具,但直到1987年正式投入南沙建設中,只因霍老不是為南沙而南沙,而是為推動大珠三角的整體發展而推動南沙,在南沙周邊的開發工作,一做,就花了10年。 

  霍老傾注畢生心血傾注於這一片“夢土”上,20多年南沙夢未圓,“不走回頭路”的他,即使在南沙經歷多次波折,亦曾被地方政府“欺負”,有些人更刻意刁難,說一些難聽的話:“說他不過就是個政協副主席,又不是共產黨員,不用理他。”但霍老不怕冷語,亦不畏挑戰,憑堅毅信念繼續推動南沙夢。 

  何銘思曾經問過霍老,南沙的工程是否還要繼續,霍老說:“做,為何不做?”霍老還將南沙項目交給他打理,目前南沙項目的總投資已超逾50億元。他憶述,霍老曾跟他說:“南沙的項目我倆是完成不了,要後人去完成。” 

  而霍老一手把一個亂石塘、爛灘塗,發展成為貫穿珠三角的南沙,打破了過往珠三角東西兩岸割裂的死結,南沙新城作為轉換東西、承接內外、融通大心的中心地位,已經無可取代。 

  說到底,霍老的目只是想建設一個可以作為樣辦的現代化的美麗海濱城市,在南沙推行一套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有助於改革開放的試驗。 

  構思中的這個現代化社會主義新城市有別於“高速運轉”、“大公路環繞”的現代城市景觀,反而是一個傳統鄉村式城市,不大搞公路建設,卻充滿家庭溫情,並以本土文化取勝。雖說走“傳統路線”,南沙的基礎設施絕不遜色,將以現代科技打造,縮窄溝通空間:“透過最先進的資訊科技,安坐南沙便可以與世界連接,與北京乃至西藏緊密溝通,現代化指的是『天涯若比鄰』的距離。” 

  介紹南沙東部海濱新城詳細規劃的圖冊正付印中,何銘思本打算印好後立刻拿去給老霍過目,誰知噩耗突然傳來。縱然悲傷,但何銘思沒讓男兒淚輕流下,只是眼角的濕潤,強忍的哽咽,把他的哀傷說得清楚。 

  被問及會否幫助霍老完成未完之志時,比霍老還年長一歲的何銘思略一沉吟,直言自己只會再幫忙建設南沙一年:“我今年84歲了,只再幫一年啦。” 

 他透露,自己早向霍老表明,如果霍老逝世,他亦不能再幫忙做些甚麼,僅以1年為期,償知己之願。但兒子則會繼續留在霍氏企業服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