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10月30日電/據中新網報道,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稱,美國經濟打噴嚏,全球經濟不再感冒,亞洲引擎的新力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文章中寫到,在過去十年,美國經濟是公認的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消費者更是拉動全球經濟前行的功臣。但是現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已呈現明顯的下跌趨勢,8月新建住房增長創2005年1月以來的新低,銷售價格也開始下降。隨著美國樓市由榮轉衰,多數人預測認為美國家庭消費將停滯。有少數人甚至認為,2007年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美國經濟放緩通常會把世界經濟拖入衰退的泥淖,但這次命運將有所不同,其關鍵在於中國和其它亞洲經濟體能否減弱美國引擎放緩對全球經濟震盪的影響。換言之,亞洲引擎的橫空出世,已成為世界經濟保持健康增長的大力丸。
根據傳統智慧,美國消費者獨力支撐世界經濟免於衰退,而謹慎的歐洲人和亞洲人習慣於儲蓄,對全球經濟的支持力有限。但實際上,美國在全球增長的重要性被誇大了。在過去五年,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在全球實質GDP增長中的比重僅占13%。
文章認為,亞洲正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實際驅動力!過去五年,亞洲在全球實質GDP增長的比重高達50%以上。即使以當前美元價格計算,而不用購買力平價(PPP),亞洲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率仍高達21%,超過美國的19%。但是以當前美元價格計算顯然低估了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因為在中國和其它一些較窮的亞洲國家,住房和國內服務業價格比富國便宜許多,1美元在亞洲實際上可以購買到更多的東西。如果想比較國與國之間消費者支出,用PPP的方法就比用市場匯率的方式將本地貨幣換算成美元更有實際意義。
與此同時,一些預測者認為亞洲的增長主要依賴對美國的出口,而且亞洲地區的內需是虛弱的。其理據是亞洲的經常項目的盈餘累積已超過4,000億美元,意味著其對全球的貢獻更多是來自供應面而非需求面。因此,一旦美國的需求下降,亞洲的出口和全球的產出就會大幅跳水。
應當承認,亞洲的出口增長的確可能會大幅減緩,但是只有淨出口的變化才對一個國家的增長率有貢獻(而非出口的絕對值)。2001年以來,亞洲國家平均7%的經濟增長率中,淨出口貢獻不到1個百分點。與一般的成見不同,亞洲經濟實際上是內需驅動型的。儘管內需(投資和消費)在去年普遍比GDP增長慢(馬來西亞除外),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差距很小,特別是中國、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相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這些小型外向型經濟體則十分依賴外部需求。
文章還指出,認為亞洲消費者節儉的看法同樣有錯,消費占GDP比例下降並不意味著家庭儲蓄增長。不包括中國和印度,亞洲家庭儲蓄占GDP的比例從15%降到今天的8%。這個矛盾可以由如下事實來解釋:當生產越來越成為資本密集型後,工資收入增長低於GDP增長。這表明,亞洲的消費者通過借債或花費積蓄已經提高了消費占其收入的比例。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過去十年,日本家庭儲蓄率的下跌程度超過美國。
一些預測家認為,在未來數年,亞洲消費支出將持續繁榮。可填補美國消費者削減開支後留下的缺口。另一方面,企業的花費也可能上升。1990末期亞洲經濟危機後,除中國外,亞洲各國的投資普遍下跌,目前投資整體仍疲弱。但是,由於產能過剩和債務問題已經消失,資本支出開始恢復成為普遍性現象。
滙豐銀行的研究報告估計美國的放緩會傷害中國、印度和日本,但比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少得多,因為後者更依賴外需。中、印、日三國占亞洲GDP的四分之三,地區貿易聯繫越密切,更能支撐整個地區的需求。如果明年美國GDP由2006年的3.5%下降到1.9%。亞洲的增長由今年超過7%下跌到2007年低於6%。弱的出口將打擊一些工業國,但總體看,亞洲仍會保持合理的增長率。
文章最後寫到,總體來看,如果美國經濟衰退,中國和亞洲經濟會放緩,但決不會出軌。但是,美國的放緩可能會通過一些非直接的渠道影響亞洲。最重要和最不確定的是美國衰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即使經濟能夠減弱震盪,金融市場則與對沖基金等的投資策略相聯繫,如果美國經濟變壞,將提升風險溢價,抽幹市場的流動性,美國和亞洲的股價同步下跌,美國打噴嚏,世界不再感冒,但如果華爾街打寒顫,全球還是會有抖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