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安倍任首相後的三大經濟難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8 11:11:27  


  中評社香港11月8日電/《人民日報》今天發表一篇分析文章說,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後,在經濟方面,雖說小泉的“勵精圖治”給安倍新政權留下了豐厚的經濟遺產,但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難題。

  文章指出,從好的一面看,日本經濟2002年下半年走出長達10多年的蕭條,並且連續4年實現正增長,增幅遠高於1.5%左右的潛在增長率。目前,日本股市、地價穩定回升,不良資產處理完畢,通縮基本消除,企業效益明顯上升,失業壓力減輕。推動復蘇的動力也逐漸從財政投資、外需主導轉向以企業設備投資和居民消費為主體的民需主導方向。安倍雖明確表示,將繼續堅持小泉的改革路線,但總體上看,其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

  文章分析,首先是消費稅問題。儘管日本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趨好,但財政改革並無實質性進展。到2005年度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長期債務餘額達774萬億日元,與GDP之比超過150%,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達6.4%,上述兩項指標均遠遠超過國際警戒線。而造成財政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入不敷出。例如,2005年度的稅收僅為44萬億日元,財政支出卻為82萬億日元,不足部分只能靠發行國債填充。每年用於國債還本付息的資金占了財政預算的21%,財政結構嚴重剛性化,政府利用財政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的功能幾近喪失。沉重的財政債務終歸要由國民來埋單,國民的增稅預期和不安心理加重,勢必會直接影響消費的擴大,進而制約宏觀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看,提高消費稅是解決稅收減少的重要途徑,然而提高消費稅又是最得罪選民的事情。竹下登曾因增設消費稅而丟掉相印;前首相橋本龍太郎也因將消費稅從3%提高到5%而落馬。“政治怪人”小泉沒敢踩這個地雷,卻把這個“禮物”留給了安倍。對安倍政權來說,若不提高消費稅,不僅無法解決財政問題,恐怕連基礎財政平衡的目標都難以實現;若提高消費稅,就要冒政治風險,這無異於走鋼絲。

  文章說,其二是區域差距、貧富差距重新拉大。從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後期,居民收入最高的東京與最低的沖繩之差基本在2∶1之內,如果考慮到物價和經濟發展水準等因素,幾乎看不出有多大差別。基尼係數是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日本人均收入基尼係數一直在0.21以下,這表明日本已成為世界上國民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由於長期蕭條和推行改革的結果,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經濟差距及收入差距又開始拉大。無固定職業的臨時就業者人數的擴大,使低收入人群增加;零利率的長期實施以及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提高,使依靠養老金生活的老齡人口等社會弱勢群體生活日益困難,而且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也明顯增加。讀賣新聞社近期對東京、大阪地區的抽樣調查表明,低收入群已占到52%,而高收入群僅占14%。這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於日本國民的承受能力很低,差距重新拉大極易引發社會問題。若繼續推進改革,差距會進一步拉大;若著手解決差距問題,又勢必會與改革大方向相悖,有開倒車之嫌。

  文章說,其三是如何面對可能出現的週期性經濟衰退。日本經濟復蘇是多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世界經濟總體繁榮的影響,也有國內推行各項規制改革和反蕭條政策的驅動,更得益於民間企業長期的調整與改革。此外,日本經濟的復蘇與其週期作用和中國經濟的拉動也有很大關係。小泉上臺時,經濟處於低谷,經濟從低谷走向高漲是週期規律使然。小泉在經濟政策方面並無多大作為,但經濟卻得以恢復;而安倍則未必有小泉那麼幸運。他上臺時,經濟處於高漲期。截至2006年7月,日本經濟景氣時間已長達55個月,將成為戰後日本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但是,高漲不可能永遠持續,能否化解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對安倍來說將是嚴峻的考驗。儘管現在內需的作用在增強,但日本經濟絕對離不開外需。改善同亞洲鄰國關係,特別是改善同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對日本經濟持續復蘇至關重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