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10月8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此間環球時報分析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的消息,11月7日得到了中方的證實。全世界都注意到,安倍上任才一個多月,就得到了小泉執政幾年都沒有得到的。
英國《金融時報》稱:“至少迄今為止,在外交方面,對於安倍而言,形勢好得不能再好。”這位早被眾人貼上“鷹派、右翼”標籤的新首相,上任才幾星期,其言行就令評論家大惑不解:他不僅在歷史問題上放低姿態,主動向中國示好,還承諾日本不會發展核武器。昔日的極右路線迅速轉至中間立場,在日本引來左派力量的驚異和讚賞,也招致了右翼勢力的極大不滿。是安倍真的變了,還是他在竭力抑制著自己的鷹派本色呢?
形象轉變引人注目
安倍以往強調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安全問題的做法,使許多人把他形容為一位冒險將日本推向極右翼的鷹派人士。僅從安倍新內閣、自民黨三要職以及首相官邸的人事安排來看,以安倍為首,包括官房長官、首相輔佐官等10餘人均是“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的骨幹。而“日本會議”是日本國內最大的保守派團體,是“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等右翼組織的母體。日本11月號的《選擇》雜誌評論說,“安倍內閣應算得上戰後歷屆內閣中右翼色彩最濃重的政權”。正因為如此,安倍的轉型才更加令人“大跌眼鏡”。
其實,安倍一上臺就開始“叛離”往日的鷹派立場。在國會,安倍相繼以“政府”及“首相個人”立場,表示接受與繼承向亞洲人民道歉的“村山講話”,接受承認從軍慰安婦問題的“河野官房長官談話”。他再次為戰爭道歉,甚至把已故外祖父岸信介列為指責對象。他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沒等記者發問就主動表示,日本“給許多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並稱日本人已“將這些教訓牢記在心”。他以閃電般的速度實現了出訪中韓的“破冰之旅”,為小泉政權搞僵的鄰國外交打開了一扇嶄新的門。朝鮮核試爆後,他很快就表明日本堅持“無核三原則”,明確否定借機實現核武裝的可能性,盡力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這與2002年他所持的“發展短程核武器並不違反日本和平憲法”的觀點有著明顯區別。儘管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等人近來一再鼓噪要討論日本是否應該擁核,安倍的立場卻相當堅定。6日,他再次重申:“堅持無核三原則是政府的基本方針,沒有任何人對此表示異議。”據日本《每日新聞》近日報導,安倍還表示希望中日雙方能進行合作,在東海有爭議的地區附近著手實施天然氣開採計畫。安倍還對締結中日經濟合作協定表現出積極態度。
對於曾宣稱要成為“戰鬥型政治家”的安倍的轉變,日本的左翼和右翼都有些摸不著頭腦。《朝日新聞》在社論中讚揚安倍的同時,也要求他對這種轉變的原因進行說明;右翼勢力也表示安倍應該“給個說法”。國際社會也對此很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題為“安倍:鷹派還是鴿派”的文章,美國《紐約時報》說安倍“以其保守的民族主義政策成為戰後日本最年輕的首相,卻徑直走向了中間路線”。路透社問道:“安倍會不會再現本色?”
右翼與之展開攻防
很多日本媒體把安倍的這種轉型形容為“豹變”。對這種改變最感困惑和不滿的,自然是曾不遺餘力支持安倍的右翼勢力。被視為安倍智囊的高崎經濟大學教授、原“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會長八木秀次威脅說:“如果安倍不對至今的變化作出解釋,原來那些首相的核心支持力量就可能轉化為針對安倍的最嚴厲的批判勢力。”支持安倍當選的保守派議員平沼赳夫也說:“當我看到他在歷史問題上動搖得很厲害時,我對未來會發生什麼深感擔憂。”
“日本會議”的內部,近來也不斷有骨幹跳出來表示憤懣之情,稱“我們正在被排除出安倍的‘智囊圈’,教育重建機構也好,外交也好,他根本不徵求我們的見解。最近甚至已經與安倍聯繫不上了”。
安倍親手安插在內閣中的一些高級官員也不斷為其消除鷹派形象的努力拖後腿。“公開討論日本是否應該擁核”似乎成了右翼勢力想要攻破的第一個關口,雙方也就此展開攻防。《朝日新聞》報導說,被認為是安倍內閣“總形象師”的首相輔佐官世耕弘成近來相當苦惱,因為他“正致力於消除安倍政權的鷹派形象,但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和外相麻生太郎近來反復強調‘有必要對核武裝進行議論’,官房副長官下村博文也表示‘應重新對承認河野談話進行調查’”。世耕擔心首相的努力付諸東流。
7日上午,自民党黨紀委員會委員長笹川堯公開對“無核三原則”表示質疑。對此,自民党幹事長中川秀直急匆匆出面滅火,強調“(安倍)在所有的正式場合都表示要堅持無核三原則,黨執行部絕對要百分之百遵守”。《讀賣新聞》7日報導稱,基於麻生的核武裝言論,在野各黨當前正在考慮罷免他。民主黨幹事長鳩山由紀夫6日表示:“如果(安倍)不將其罷免,我們就可以對麻生提出不信任決議案。”
安倍真的變了嗎?
安倍變得如此突然,是權宜之計還是標誌一個“新安倍”的誕生?日本《產經新聞》在一篇社論中說:“看起來安倍似乎在竭力抑制他的本色。”日本有媒體分析認為,安倍之所以出現那麼大的轉變,是因為他需要通過揭掉“右翼標籤”來贏得一系列的選舉,從而確立一個鞏固的長期政權。《選擇》雜誌刊文說,如果執政黨在明年參議院大選中議席不過半數,將直接導致自民黨和公明党聯合執政的破裂,“為此,安倍政權需要努力減弱極端鷹派的色彩,不得不採取一種守勢”。文章說,“記載昭和天皇發言的‘富田筆記’的曝光導致超過半數民眾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其背景是重視亞洲友好的經濟界的強大壓力。安倍自身也希望通過訪問中韓來消除在野黨對靖國神社及歷史等問題的追究,在參議院選舉前爭取到財界的支持”。文章分析說,美國國會和政府對日本的批判是安倍轉變的決定性因素,“從盟國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的惡化會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據悉,日本右翼保守組織並未對安倍完全絕望,暫時採取了“靜觀”之策,希望明年選舉之後,安倍能發揮出其政治本色。
不過,被視為安倍“看護人”的自民党幹事長中川秀直近日在演講中說:“(安倍)既不是鷹派也不是鴿派,如果非要進行界定的話,那他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鷲’。首相不是以意識形態定標準的人。”中川還針對安倍的轉變解釋說,“這不是‘君子豹變’,而是立足於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的政治姿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為了緩和小泉時代遺留的政治僵局,安倍上臺後的確作出了相關的努力,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隨之而來的是日本右翼勢力的不滿,這對安倍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壓力,但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安倍應該對這種反彈早有思想準備。出於對主流政治需求的考慮,以及要兌現競選時作出的改善日本與鄰國外交關係的承諾,安倍在上臺後調整了他的政治舉動。這種調整也不會輕易地再度轉變,因為如果安倍反悔,很可能將自己置於“多重背叛”的複雜局面,而且從日本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來思考政治選擇,安倍也應該繼續執行和鄰國改善關係的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