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的風險和應對(3)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5 04:07:29  


  中評社溫哥華11月24日電/ 金融是經濟的命脈。支撐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在世人看來也是世界最強大的。但是,了解內情的專家知道,這個體系也有它的弱點,有許多因素可以觸發一場金融危機。美國發生一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發生,應當如何應對?

  *尼斯卡寧:美聯儲多干預不如少干預*

  據BBC報道,華盛頓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董事會主席威廉.尼斯卡寧(NISKANEN)在1985年來到卡托研究所之前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副主席。他在這場關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作用的辯論中所持的立場是:美聯儲過份干預所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相當嚴重。尼斯卡寧指出,從過去20年美聯儲干預危機的效果來看,還是多干預不如少干預。他說:“在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美聯儲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要不要對危機做出反應?二是反應力度的大小?我的觀察結果是,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政策的干預頻率太高了,這種政策增加了美國名義需求的變化。”尼斯卡寧說,美聯儲干預危機的方式是迅速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然後再逐步收回,20年來有三次這樣的大動作。

  第一次是在1987年10月格林斯潘上臺兩天后,美國股市大跌。美聯儲大量注資推動了1988年到1989年的經濟增長,增長力度超過了專家的預期。然後,美聯儲收緊利率,泄了經濟增長的氣,隨後到1991年就出現了經濟衰退。第二次是在1997年到1999年,這段時間接連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巴西貨幣貶值、俄羅斯金融危機、美國對衝基金公司LTCM倒閉和千年蟲問題等。美聯儲在這個階段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大大刺激了社會的總需求,吹大了證券泡沫,隨後的緊縮政策捅破了這個泡沫,引發了2001年的經濟衰退。第三次是從2003年3月美軍攻打伊拉克之後經濟需求開始增長。尼斯卡寧表示,推動這次需求快速增長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原因是美聯儲長期把利率保持在極低的水準上。現在,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滑坡和經濟增長的放慢,尼斯卡寧表示,2005年1月上臺的伯南克正在面臨他的前任格林斯潘所遺留下來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如何對付需求泡沫破裂,避免經濟再次進入衰退。

  *尼斯卡寧:美聯儲過多關注短期效應*

  尼斯卡寧尖銳地指出,20年間的三次需求大漲都有經濟衰退尾隨,眼下的房地產市場衰退是否會再次導致美國經濟的衰退需要密切關注。尼斯卡寧認為,美聯儲的施政效果顯示,美聯儲過多地關注了政策的短期效應,而犧牲了長遠的利益。他說:“20年來的記錄顯示,利用公開市場政策來對付金融危機可能會帶來長期的代價,這就是增加了需求泡沫破裂後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我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美聯儲面對金融危機而袖手旁觀。我的目的是,有關方面應當加強研究,把金融危機的綜合效應和美聯儲的干預縮小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證需求跟低通脹目標相適應的穩定增長。”

  *施瓦茨:美聯儲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資深貨幣經濟學家安娜.施瓦茨女士認為,美聯儲在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干預過多的主要原因承擔了一些本不該承擔的責任,比如扶持市場和協調貨幣政策與政府的財政政策。施瓦茨女士說:“在涉及社會福利和醫療照顧等項目的資金缺口等問題上,美聯儲必須要置身事外。這些財政問題不應該影響到貨幣政策。過去,美聯儲之所以舉步維艱,就是不恰當地擔當起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工作。”施瓦茨提到的一個例子是約翰遜政府在1968年遊說國會徵收收入附加稅,以增加政府收入。她認為,美聯儲在這個問題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希望通過放寬貨幣政策來輸解財政緊張狀況,這是不明智的,結果導致通貨膨脹的加速增長。

  今年91歲的施瓦茨女士是美國經濟學協會的名譽會員。她認為,美聯儲的基本職責是保持物價穩定,打擊通貨膨脹,美聯儲過去所犯的錯誤主要就是偏離了這一基本職能,過多地承擔了一些不必要的責任。在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施瓦茨表示,美聯儲應該減輕自身的負擔,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不要給經濟增長增添不必要的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