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選戰中的宋楚瑜“挺尷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7 08:51:44  


宋楚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政治性格不容小視。(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環球時報今天刊登文章,評述台北市長參選人宋楚瑜的個人魅力和政治性格。文章指出,在台北、高雄市長選舉進入沖刺階段的敏感時刻,島內政壇突然傳出“馬宋密會”的消息,甚至有消息指出此次會晤中國民黨曾提及“退場機制”,要求宋楚瑜“在最后關頭顧全大局”退出選舉,引發島內外強烈震撼,也引起人們對於宋楚瑜這位“選舉悲情人物”的關注。

  文章介紹說,宋楚瑜194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其父宋達希望兒子成為湖南的杰出人才,“如無瑕之玉”,因此取名“楚瑜”。1964年,宋楚瑜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台灣政治大學畢業並赴美深造。在加州伯克利大學拿到國際關系學碩士后,他又轉入喬治城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1974年,宋楚瑜拿到博士學位后返台出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由於宋楚瑜英文好,口才也好,駕馭媒體能力強,因此很快脫穎而出,先是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1984年又成為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離權力中心僅“一步之遙”。

  1988年和1990年兩次國民黨權力核心爭奪中,宋楚瑜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力挺李登輝,使李登輝得以順利接掌“大位”,宋楚瑜也因此被視為挺李登輝上台的“第一功臣”,成為國民黨內舉足輕重的“重金屬”,李宋關系也一度“情如父子”。所謂投桃報李,在李登輝的扶持下,宋楚瑜1993年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成為 20年來第一個出任該職的外省人。1994年,宋楚瑜更以400多萬票、60%的支持率當選台灣省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民選省長”。任職期間,宋楚瑜戴上繡著“台灣省長宋楚瑜”字樣的帽子,走遍了台灣319個鄉鎮市體察民情,解決不少基層問題,不但獲得大多數民眾的認同,也培養了廣泛的人際關系,達到了政治生涯的最高點。

  文章說,宋楚瑜的“超人氣”,使嗜權如命的李登輝察覺到宋是一個“可收不可放”的人物,如果假以時日,宋羽翼豐滿后更難駕馭。為了個人的政治前途,李登輝開始考慮“削藩”、“凍省”、“除宋”。1996年12月,在李登輝的主導下,國民黨、民進黨在“國發會”上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名達成“凍省”協議,引發宋楚瑜強烈反對,其與李登輝的關系迅速惡化。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宋楚瑜被普遍看好是熱門人選,但李登輝執意不讓宋楚瑜代表國民黨參選,並狠批宋楚瑜 “不想做第二,隻想做第一”,令宋楚瑜最終破釜沉舟退出國民黨,宣布獨立參選“總統”。在宋楚瑜民調居高不下、當選的希望極大之時,李登輝卻在選舉的最后關頭,指使別人抖出宋楚瑜兒子的賬戶上有巨款,指控宋貪污國民黨黨款,從而質疑宋楚瑜的政治清白(即“興票案”),令宋楚瑜最后以31萬票之差落選。

  2000年3月31日,落選后的宋楚瑜在支持者擁護下成立以“人民第一”為宗旨的親民黨,並迅速成為島內第三大政治勢力。在2002年的台灣地區“立委”選舉中,憑借著宋楚瑜的超人氣魅力,首次參選的親民黨一舉拿下46席,在島內引發巨大轟動。

  但政黨的勝利並不能沖淡宋楚瑜個人的悲情色彩。在2004年“總統”大選中,宋楚瑜毅然與國民黨主席連戰組成競選團隊,同陳水扁、呂秀蓮競逐“大位”。最終陳水扁在“兩顆子彈”的幫助下,擊敗連宋,令宋楚瑜失去了走向權力中心的絕好機會。今年10月17日,在並不被看好且泛藍陣營同聲力阻的情況下,宋楚瑜宣布參選台北市長,展開了他“政治生涯悲壯的最后一戰”。從目前的民調看,宋楚瑜支持率僅維持在5%左右,他注定將成為這場選舉的失敗者,也為其屢敗屢戰的選舉怪圈增加了“新的一筆”。

  文章引述分析人士指出,宋楚瑜的政治悲劇根本上是由於其“不合時宜”的政治角色造成的。

  文章說,在台灣尚是國民黨“一黨獨大”之際,宋楚瑜卻因其耿直倔強的個人性格成為國民黨政治核心的“局外人”。因此即便他能在2000年大選中憑借個人政治魅力超越國民黨候選人,卻無力從國民黨傳統支持者中獲得根本支持,反而因此遭到深藍力量持續批評。

  在親民黨成為島內三足鼎立的政治力量之際,宋楚瑜的個人魅力為親民黨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卻始終無法將個人影響力拓展到更深更廣的社會階層,也無法將其轉化為個人的支持度,加上時機不合,隻能含恨而退。

  在民進黨持續當權引發泛藍陣營深刻檢討要求整合之際,宋楚瑜卻為個人和政黨的政治生命考慮屢屢“逆潮流而動”,甚至一度傳出要與民進黨合作爭取更大政治空間的消息,加上新“立委”選舉體制讓島內政壇兩黨化趨勢加速,導致親民黨“立委”大量出走,在親民黨“被邊緣化之際”,宋楚瑜也最終成為“過氣政治明星”。台灣《聯合報》曾這樣寫道,現在民眾關注的焦點不是宋楚瑜會不會走入歷史,而是宋楚瑜會以什麼姿態走入歷史,這大概是宋楚瑜“不願面對卻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對此,台灣政治大學研究員羅志新指出,作為久經政壇的老手,宋楚瑜很清楚出戰台北市長的政治非議與道德風險,但作為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搏,為己為黨,此次出選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文章說,有島內評論認為,宋楚瑜想選市長以延續個人與親民黨的政治生命,合情合理,但人人都知道,宋楚瑜參選,害死的是泛藍陣營,得利的是民進黨。宋楚瑜硬要選,下場如何,其實也很容易就能看得出來。但宋楚瑜與國民黨的關系到頭來終究必須做個了斷,而且有了結局之后,對各方都是個解脫。

  文章最後引述台灣《中國時報》的文章評論說,台北市長選舉可以視為2008年“總統大選”前哨戰,多少有左右戰局的作用。或許宋楚瑜一人無法改變台北市選情,但是,他卻擁有足以破壞明年“立委”選舉及2008年“總統大選”布局的潛在能量,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政治性格不容小視。 


    相關專題: 臺北、高雄市長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