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評論文章說,台灣的兩個最大城市台北與高雄的市長選舉結果已經出爐。國民黨繼續贏得台北市長寶座,而民進黨則保住高雄的執政地位。
表面看起來,這像是一場沒有實質改變的競爭結果。代表國民黨在台北市競選的郝龍斌並沒有像預期那樣,將競爭對手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遠遠拋在後面。而在高雄,為民進黨力保江山的陳菊,更是面對競爭對手國民黨黃俊英步步進逼,最後結果竟然只有1100餘票的領先差距。
文章說,這個現象說明了這次選舉的兩個特點:
第一,民調與實際選舉結果有大幅落差。本次選舉之前的各項民調,不論平面報紙或是電子媒體,均指出在台北的郝龍斌大約以25個百分點大幅領先謝長廷,但選舉結果卻顯示郝最後僅勝出13個百分點。這顯然不是因為泛藍另一位候選人宋楚瑜的攪局所致,因為宋的得票數實在不高,而且受到泛藍選民棄保效應的影響相當明顯。這應是謝長廷與民進黨的努力挺進的結果。
至於在高雄,贏得選舉的陳菊在選前民調一直落後於黃俊英,最大差距甚至達10個百分點。但到最後,黃俊英竟以千餘票翻盤飲恨,這也必須說,民進黨與陳菊在高雄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第二,在選舉之前,民進黨的聲勢可謂空前低落,陳水扁的醜聞與貪污事件幾乎拖垮了民進黨整個士氣與運勢。照理來說,國民黨要贏得這兩個直轄市的選舉,幾乎可說是易如反掌,但最後結果卻非如一般觀察所期待。
雖然說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斬獲應是“平盤”,但是,對國民黨來說應是“贏得挫折”,對民進黨則是“未掉谷底”,這是個合理的說法。
馬英九邁向“總統”之路更艱難
文章說,所以,隨著北高兩市選舉結果出現,有幾個結論已經可以烘出:
一、選前國民黨將此次選舉定位為“反貪瀆”與“對陳水扁信任投票”的說法,顯然未獲得台灣人民的完全認同。這樣的結果必將導致台灣社會更缺是非與好壞的判斷能力,而後社會價值將更見混淆,充塞的也將更是族群與統獨對抗意識的滋長。
二、國民黨與馬英九在邁向2008年“總統”之路將更艱困,因為他們必須瞭解未來的勝選,勢將不可能建立在對手民進黨繼續沉淪的基礎上,而需依賴本身的改革與奮鬥,才能贏得台灣人民全面的認同。
三、宋楚瑜的敗選以及親民黨提名的北高兩市議員候選人大幅落榜,說明了台灣已經沒有“第三政治勢力”的發展空間。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歭局面,固有“兩黨政治”的發展前景,但在台灣社會充塞族群與統獨意是對立的情況下,恐怕因缺乏第三勢力在潤滑,而使今後的對抗局面更具嚴重。
最後,文章表示,但值得一提的是,黃俊英在高雄這一役只是小輸,仍見國民黨與馬英九有跨過濁水溪以南的努力痕跡。如果國民黨肯把選舉結果當作是個警訊與教訓,進而積極改變自己的體質,那麼,2008年“總統”大選時,台灣還是有過半數選民對馬英九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