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6年影響中國經濟的八大熱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8 10:38:01  


  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稱,回眸即將過去的2006年,中國發展的成就可圈可點,但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仍有許多需要解決的難題。在回顧本年度經濟發展時,發現貫穿於2006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經濟界曾用各種方式討論過的經濟發展熱點問題,既是全年經濟發展中人們關心的重點,又是關係未來經濟發展的熱點。經歸納整理2006年有八大經濟熱點。 

  ●經濟是否過熱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9%,這個高增幅引發了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新一輪爭論。

  有趣的是,認為經濟已經過熱的專家除了能舉出投資增長速度過高、貨幣信貸總量偏大兩個指標外,似乎沒有更加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而認為經濟運行正常甚至“十分樂觀”的專家倒是有不少論據:沒有通脹、沒有過剩、沒有瓶頸制約,何來過熱之說?

  經過幾個月的宏調之後,第三季度投資和工業產出增速明顯放緩,懷疑“經濟過熱”論的觀點逐漸取得影響力,明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面臨上行風險。三、四個月前的政策共識是必須“堅決遏制投資過快的勢頭”。但在近期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價值增長減速後,宏觀政策的爭論似乎再次回到“經濟是否確實過熱”的問題上。有一些反對進一步政策緊縮的論點正逐漸取得影響力,部份論點甚至建議應鬆動目前調控措施的執行力度。 

  ●創建和諧社會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消除影響和諧的諸多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構建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始終貫穿著“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根主線,體現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如果說過去的發展,重點關注的是怎麼加快發展的話,那麼未來的發展,重點關注的是怎麼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

  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部署。要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要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

  ●外資政策調整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稱,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並購,防止出現財富創造出來後,其所有權和支配權卻不完全屬於當地政府和人民。

  同期,全國工商聯提交了《關於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的提案,其中同樣重點提及“跨國並購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等幾方面問題。

  此後,隨著徐工並購案、洛陽軸承並購案以及蘇泊爾反壟斷案的調查,對外資政策的調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8月9日,由商務部、國資委、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證監會和外管局六部委聯合制定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正式對外公佈,並於9月8日開始實施。

  此前,商務部剛剛公佈的《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到2010年中國外貿增長方式實現重大轉變,進出口實現基本平衡。50多年來,素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外貿“晴雨錶”和“風向標”,因此“百屆更名”倍受關注。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陸續調整了出口退稅政策;在吸引外資方面,《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商務部《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等一系列外資並購新規出臺,旨在對外資加強篩選,為外資創造更好的環境,規範外資並購。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要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影響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中國工商銀行上市 

  2006年10月27日,對於中國銀行業以及全球資本市場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被譽為“世紀之舉”的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上海兩地同時上市,募集資金220億美元,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有史以來集資規模最大的IPO。 

  工行上市後總市值突破萬億元,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的航母,也成為牽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新座標”。根據截至2006年10月27日的全球十大上市銀行名單,中國工商銀行以1,391億美元的總市值排名第五,這也是排名世界前十名的銀行中唯一一家中國的銀行。

  從交行、建行的H股上市,到中行先H後A的上市模式,再到工行A+H股同時上市,都標誌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人民幣升值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宣稱,人民幣匯率目前由市場力量決定,並且否認了有關人民幣將進一步升值的計畫,堅持認為,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微幅升值2.1%將是政府最後一次指令性升值,“反映了市場供求,以及國際市場上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

  這就再一次表明了中國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方案已經確定,今後匯率改革的目標,是確立根據市場需求、有管理的、浮動的匯率制度。將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從有利於中國經濟、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處理人民幣匯率問題,將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改革,增強人民幣的市場彈性。

  中國始終追求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決不是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長,目前的匯率水準基本代表了我們的國際收支情況。

  ●郵政體制改革開啟 

  9月4日,國家郵政局宣佈,天津、浙江、山東、四川和陝西這五個省(市)的郵政監管機構成立,其他省(區、市)郵政監管機構也隨後陸續掛牌。按照國務院對郵政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省(區、市)郵政管理局作為省(區、市)郵政監管機構,受國家郵政局垂直領導。這標誌著長達八年之久的中國郵政體制改革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 

  ●外匯儲備破萬億 

  今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截至10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又越過萬億美元大關,再次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及其快速增長,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以及對金融危機的宏觀防範等抗風險能力,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安全和幣值穩定的信心,並增加了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金融影響力。

  但是另一方面,外匯儲備過多也成為眾多專家的共識。按照最佳儲備水準應當滿足償還所有短期外債和三個月進口所需來計算,中國外匯儲備早已超出所需,不斷攀高的外匯儲備給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國企分紅 

  國企要向大股東國家上繳紅利的消息,自今年初就已得到證實;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紅方案如何確定,如哪些收入屬於紅利、這些紅利該用於何處,以及誰來代表國家行使股東利得等,仍是一個待解之題。

  財政部早在6月份起草、並向各部委廣泛徵詢意見的《國務院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其準備工作現已接近尾聲,正在研究制定上報國務院;而國資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國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具體方案有望近期出臺。

  如果財政部和國資委的上述說法實現,那麼,包括國資委管理的165家央企、80多個國家部門下屬的5000多家國企,以及鐵路、煙草、郵政以及科教文衛等行政事業單位下屬的國企在內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12萬多戶,都將向國家分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