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專家:中國經濟將進入高成本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9 12:22:31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
  中評社廣州12月19日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昨日在人民網載文說,過去28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既有發展中國家進入起飛階段後經濟增長一般規律的作用,也有許多特有的條件和因素,其中包括擁有以世界上最大人口規模為基礎的低成本勞動力的充分供給,“人口紅利”形成的高儲蓄、城鄉土地雙軌制帶來的農村土地低成本供給、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造成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價格偏低等“低成本”因素,這些因素使中國經濟表現出過度依賴資源和要素投入的特徵。此外,中國的改革開放恰逢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的國際大環境,外部環境比較有利,國內社會結構轉型剛剛開始,潛在矛盾尚未顯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總體上處於一個“低成本、低風險”期。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收入水平提高,生產要素供需關係發生變化,低成本優勢開始減弱。同時,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加快,潛伏的深層次矛盾有可能集中顯現;經濟國際化程度提高,來自外部的摩擦和衝擊必然會增加。也就是說,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將進入高成本和高風險期。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分析得出中國經濟低成本優勢減弱、發展成本將加大的判斷。   

  勞動力供需總量和結構變化,以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使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不僅現有就業總人數超過7億人,而且農村還有1.6億剩餘勞動力,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使得過去一個時期勞動力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偏低且增長緩慢。中國勞動力平均工資水平約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20到1/30。但近兩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明顯加大。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及其對提高工資的訴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壓力。而且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勞動力供需將出現結構性短缺,推動勞動力成本上升。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和矯正土地價格扭曲,土地成本將趨於上升。中國是一個人均土地有限、耕地資源稀缺的國家,過去一個時期,工業園區建設和城市擴張將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工業和城市建設用地,一些地方大量低價徵用土地和招商引資中競相壓低土地價格的現象,使得土地價格被人為壓低。隨著國家加快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補償標準,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及規定工業用地出讓價格不能低於當地基準地價等措施的實行,土地成本將趨於上升。  

  對能源和礦產資源需求迅速增加,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提高,將使資源成本有較大上升。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和產業結構變化,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和生活方式改變,近年來能源、資源消耗迅猛增長,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等資源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石油消耗的第二大國。今後一個時期即使採取節能措施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中國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的增量也可能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能源和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將持續提高,這些都將推動資源成本有較大上升。 
 
  用經濟手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將明顯加大環境成本。近年來中國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上的投入明顯加大,但仍趕不上粗放型增長造成的破壞,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扭轉,有些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已超過極限。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提高建設項目的環境標準和准入門檻,加大對污染物排放經濟處罰力度,用稅收和排汙權交易等經濟手段控制排放,這些措施都將直接和間接加大環境成本。   

  收入差距擴大和社會利益分化,利益糾紛和摩擦增加,處理不當可能會使潛在矛盾顯性化。由於在經濟發展中尚未形成協調不同群體利益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機制,不同群體分享的改革和發展成果有較大差異,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利益分化,利益糾紛和摩擦增加。一部分群體,如下崗工人、失地農民等可能產生挫折感;少數官員的腐敗問題,引起了社會和人民群眾的不滿。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局部性事件,使潛在矛盾顯性化。 

  貿易摩擦增加和服務業擴大開放,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提高,外部風險也可能增加。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速可能繼續保持高於經濟增速的態勢,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可能繼續提高,貿易摩擦和潛在的市場風險可能加大。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後,金融、證券等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資本流動性和市場投機因素也會增加。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不斷攀高。2005年,中國石油和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在42.9%和50%左右。在全球能源、資源供給偏緊和價格趨升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要面對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增加和商業風險,還可能加大潛在的政治和安全風險。此外,加強環保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加強公共服務,無疑也會增加成本,但這些正是我們要努力實現的目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支付的成本。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本上升將是一個長期趨勢,但我們要辯證、客觀看待,需要高度重視,但也不能過分誇大和高估其風險。從勞動力成本看,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勞動適齡人口總量不會絕對減少,勞動力供給不會短缺,勞動力供求關係還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而且隨著出生人口比重下降,我們還會持續一個“人口紅利”時期。地區間勞動力成本的差異,還會形成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在不同地區的接續。從能源和礦產資源成本看,一些資源價格大幅上升主要是經濟進入上升週期對資源需求增長過快,加之國際礦業壟斷集團趁勢漲價,以分享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隨著中國經濟逐步降溫和出現產能過剩,能源和礦產資源價格將有所回落。   

  成本上升會推動價格上升,減弱出口產品競爭力,甚至會影響到百姓生活。但是也會對矯正生產要素價格扭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成本上升有利於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從以成本為中心的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和品牌競爭;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使經濟增長從主要依賴資源的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有利於形成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企業和全社會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同時,勞動力工資上升還會擴大消費需求和內需市場,使勞動者更多地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