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麟:台海關係互動:從不可能走向可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7 10:41:33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第二届“世界金門日”於12月15日在吉隆坡舉行,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楊錦麟參觀完畢後,於今天於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台海關係互動:不可能與可能”的文章,就此發表觀感。

  作者指出,這次第二届“世界金門日”來自兩岸三地以及東南亞等地的金門鄉親計600多人齊聚,共同見證了全世界金門鄉親的盛會。他受大會主席楊忠禮之邀,及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之委派,專程前往吉隆坡,擔任大會司儀,有幸親身感受到海內外百多萬金門人毫無政治障礙的鄉親、鄉誼、鄉情。 
  
  作者稱,和去年第一届“世界金門日”一樣,臺灣媒體對這次金門鄉親聚會的報道篇幅不大,間接證實了臺灣離島在紛紛擾擾的政治社會新聞中所佔的分量。而大馬華文媒體均給予重視和關注,持續報道了會議的盛况,金門媒體亦然。鳳凰衛視中文台及資訊台及時報道,並對金門縣長李炷烽以及馬來西亞著名實業家楊忠禮博士作了獨家專訪,希望讓海內外華人觀衆更多瞭解李炷烽最近提出的把金門作爲“一國兩制試驗區”的設想。 

  確然,金門只是一個彈丸小島,但其特殊歷史與地理位置,在現代中國歷史上扮演著極爲特殊的角色。 
  
  1949年之前,金門屬於中國大陸,之後屬於臺灣。在台澎金馬地區,它和馬祖是兩岸軍事對抗和政治對峙的最前沿。金門縣長李炷烽最近撰文大膽提出,如果金門能從過去的“戰地政務試驗區”、目前的“兩岸直航試驗區”,進一步發展成爲“一國兩制試驗區”,或許能爲海峽兩岸的政經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幷爲金門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獲益。 
  
  作者指出,對於“一國兩制”的概念,臺灣當局以及多數民衆在長期的政治洗腦之下,産生了下意識的排斥。但細細分析之下,金門在1949年之後實行的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體制,何嘗不是與臺灣本島迥然的特殊行政管理體制;2006年之後的兩岸“小三通”,又使金門和馬祖一樣成爲兩岸直航試驗區。 
  
  “小三通”行之有年,但如同李炷烽所言,兩次政策性的試驗地均是金門,實施對象是金門民衆,但都不以金門人的切身利益作爲思考角度,金門及其民衆的最大利益却幾乎不受重視或者重視得不夠。李炷烽提出的“芻議”,未必能爲金門各界所接受,質疑者多半認爲可行性不大。但在大陸經濟崛起,兩岸逐漸走向和解,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密,政治整合不斷被提上臺面,整合的“合力”因素不斷積聚的形勢下,又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呢? 
  
  李炷烽所謂的“一國兩制試驗區”,和香港及澳門模式有本質區別,目的在於建制一種不受臺灣現有法規制度束縛,以特有之法令建構特有的制度,取兩岸制度之所長,將金門建設成一個“有長久臺灣法制背景的大陸沿海特區島嶼”,以利自身發展,並爲兩岸提供另一種互動選項。

  至於主權歸屬,李炷烽坦然承認,必須先擱置或規避,否則將無法遂行。 

  作者表示,因爲是芻議,所以未必無懈可擊,但至少具有多層意義。在軍事上,它意味著這個過去的戰場將不再彌漫硝烟,在政治上則意味著尊重“一個中國”與兩岸隔海分治的特殊現實。在兩岸整合的願景下,金門以及厦門也許可以扮演無可取代的橋樑作用。 

  迄今爲止,臺灣當局無暇關注李炷烽的構想。陳水扁在2000年競選時,曾承諾“將金門升格爲直屬行政院的特別行政區”。但事實已經證明,他只是說說而已,不可當真。然而,陳水扁的繼任者,無論藍綠背景,都將不可能對此構想視而不見。北京國台辦初步回應是正面的;而來自厦門大學的另一項建議,似乎將李炷烽的構想推進了一步,這就是構建“金厦特別市”的建議。 

  上世紀60年代,香港媒體曾廣泛流傳國共兩黨達成協議,雙方的黨政軍機構悉數從厦門、金門撤出,設置“金厦特別市”,委請一位具有國軍少將以上資歷、兩黨均認可的人士出任市長,實行既有別於臺灣也有別於大陸的政治制度。 

  作者稱,這則傳聞在80年代中後期不斷見諸香港雜誌和報章之上。當年據說由於“文革”而無法付諸實施。但今時今日,無論是李炷烽的“一國兩制試驗區”,還是丁長發的“金厦特別市”,均具備了予以討論或者嘗試的條件。 

  誠如楊忠禮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所表示,海外金門鄉親期待海峽兩岸永久和平,所以贊賞李炷烽提出的構想。但凡有利於兩岸永久和平,有助于金門建設和安居樂業的,海外金門鄉親均樂觀其成,作者相信,所有海內外華人也不例外。 

  作者最後指出,台海兩岸的互動,已經從原來的各種不可能逐漸走向可能。但願在兩岸最終走向政治整合的過程中,金門和厦門能夠成爲“先行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