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演習開放透明度 增進軍事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8 09:42:13  


10月16日,新型主戰坦克向演習地域開進。(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在剛剛結束的“友誼-2006”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中,雙方參演部隊和所有演習行動全部向兩國媒體和國際媒體開放。在兩個月前舉行的“確山-2006”實兵檢驗性演習中,媒體對參演部隊暴露出來的種種弱點都公開報道。 

  新華網報道,“中國軍隊演習的開放和透明程度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軍事專家、《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說。 

  中外軍演“高度的透明和開放,充分說明演習不涉及針對第三方,不涉及他國利益。”“友誼-2006”演習中方總導演、成都軍區某部副參謀長汪衛星大校說。“指揮決策準確性不夠,實戰化演練程度不高,通信聯絡不夠順暢,存在著消極保安全的現象……”在“確山-2006”實兵檢驗性演習的總結講評會上,演習導演部總導演崔亞峰少將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演習中存在的8大類問題。講部隊的成績不到2分鐘,講問題卻用了28分鐘。 

  次日,中國各大媒體還對演習中暴露的問題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和生動的事例:師指揮員先後3次推遲發起進攻,致使一梯隊攻擊部隊在敵前沿停留時間達50分鐘;師申請上級火力支援,卻沒有提供打擊的具體時間和區域;某新型導彈打擊5個目標只命中2個;個別分隊在演習中沒有架設電臺,而是用對講機和軍用手機進行通信……“這些演習內容在以往都被視為軍事機密。”香港 《明報》報道說。 

  軍事專家陳虎說:“作為解放軍總部機關高度關注的演習,‘確山-2006’能夠對媒體記者全面、全程開放,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不多見的。” 

  與“確山-2006”一樣,在中國軍隊今年組織的多起重大演習中,媒體記者可以進入到演習部隊的每一個單位,深入演習場的每一個角落,大量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報導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演習導演部、參演部隊首長隨時接受記者的採訪;演習的代號、課題、每天的演習進程,全部出現在媒體的公開報導之中。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彭光謙少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頻頻舉行的中外聯合軍事演習和國內軍演的開放,表明了中國軍隊已經邁入了“開門建軍”階段。 

  “中國軍隊的開放與國家的開放是同步的。”他說。“關起門來搞軍事建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資訊化時代的來臨,給中國軍隊提供了利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縮短與發達國家軍隊“時代差”的戰略機遇。他說,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的主動對外開放,有利於增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互信。 

  對此,參加中美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拉夫黑德上將已有積極回應。“對於軍事交往來說,海軍的潛艇、艦艇等裝備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當人操控這些東西時,才真正有了價值。而軍事透明度和互惠互利只有通過人與人的交流才能實現,而不可能在裝備之間實現。” 

  他說,從中國官兵身上看到了兩國海軍陸戰隊的共同之處。 

  評論家指出,中美海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之間的親密交流,以及兩個階段的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使得中美軍事關係突破了“紙上談兵”時代,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在此次中美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之前,中國軍隊已與外軍進行了十多次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包括來自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印度、澳大利亞、印度、泰國、俄羅斯等國的軍隊。 

  海外有媒體這樣報道:“在過去一年,解放軍逐步改變過去對戰鬥力和軍事演習一味保密的習慣,開始有選擇地展示自己的力量。這既是增加軍事透明度的需要,也表明隨著裝備的大幅改善和訓練水準的提高,解放軍已變得更加自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