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7世界經濟:大勢看好變數不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8 10:07:43  


2007年,世界經濟大勢是看好的。(資料圖片)
  世界經濟即將走過好於預期的2006年,迎來形勢依舊較好、但變數加大的2007年:舊隱患未能消除——經濟失衡惡化、流動性過剩嚴重、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反彈;新隱患正在醞釀——房地產泡沫破滅、美元急速下跌、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大。 

  ●2006年世界經濟:好於預期 多點增長 

  過去4年間,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年均增速達4.8%。而2006年有望達到5.1%,其發展態勢良好主要在於: 

  美中兩大引擎強勁。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引擎,2006年有望取得3.4%的增長,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日益明顯,2006年經濟增長將超過10%。美國消費者(主引擎)和中國生產者(輔引擎)對全球高達46萬億美元的年產值起了帶動作用。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美中兩國對2001~2006年間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度達43%,明顯高於兩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額中35%的份額。 

  歐日長勢喜人。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經濟拖世界經濟後腿已有多年。然而,2006年,歐日經濟的表現令人喜出望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報告預測,歐元區國家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7%,高於此前預測的2.2%。 

  歐元區經濟增長並非偶然:自1997年以來,歐元區的就業增長略高於美國;近10年來,歐洲公司在降低單位勞動成本從而保持競爭力方面比美國成功得多。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預測,2006年日本經濟將增長2.7%,顯然已經擺脫長期低迷的陰影。 

  “金磚四國”總體表現不俗。根據高盛公司的分析,2005年“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首次幾乎與美國相當,抵消了美國需求下降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2006年,“金磚四國”經濟表現依舊不俗,除了中國高達10%的增速外,印度為8.3%,俄羅斯為6.5%,連續7年保持穩定增長。只有巴西的經濟增長有點令人失望,據預測,2006年將只有3.6%。 

  東亞新興經濟體依然靚麗。自2001年以來,亞洲的增長一直占全球增長的一半以上。用美元市場匯率來衡量,全球GDP增長中的21%來自于亞洲,而美國的增長占19%。2006年11月初,世界銀行公佈了名為《在全球經濟下滑中行進》的報告,認為2006年東亞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韓國、東盟)可望達到7.8%的經濟增長。 

  ●2007年世界經濟:形勢較好 風險加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9月中旬指出,考慮到通貨膨脹壓力將被遏制、發達國家內需增長將趨平衡,以及全球金融市場將趨穩定等因素,世界經濟增長形勢看好。該組織將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上調了0.25個百分點,調高至4.9%。 

  具體說來,支撐2007年世界經濟總體上仍保持平穩增長的積極因素有:一是歐元區、日本經濟表現良好,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較強勁。目前,歐元區投資者信心指數、日本企業家信心指數以及這兩個地區消費者的信心指數,都呈明顯上升勢頭,這預示著它們的經濟在2007年上半年仍然能保持擴張勢頭。 

  二是近期國際油價明顯回落。美國已過颶風季節,大的災害沒有發生,中東局勢稍有緩和,最近國際石油價格回跌到每桶60美元以下。油價回落有利於各國消費者增加其他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國內需求,企業也能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油價回落有助於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各國央行可能會因此而放寬貨幣政策。 

  美國經濟方面,雖然其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造成了一系列負面效應,但其他行業特別是製造業生產仍保持適度增長,就業增加,企業贏利狀況基本良好。而且房地產市場降溫、經濟減速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警告,2007年全球經濟急劇滑坡的風險,比“9•11”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其經濟增長率有1/6的幾率會降至3.25%以下。主要是因為固有隱患和新增風險因素的存在。 

  ●2007年世界經濟的固有隱患尚未消除。 

  全球經濟失衡日趨惡化。全球經常賬戶盈餘和赤字之差,已達到全球GDP的6%這個前所未有的程度,日趨惡化的全球經濟失衡已經對經濟增長和世界金融市場構成嚴重威脅。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屢創新高,石油出口國現已成為全球失衡問題的核心。 

  全球流動性過剩嚴重。上一輪世界經濟增長週期是隨著“新經濟”泡沫破滅(集中體現在股市)而告結束的。“新經濟”泡沫破滅給人們帶來的是對世界性通貨緊縮日益加劇的擔憂。為應對通貨緊縮,美聯儲大舉下調利率至聞所未聞的1%的水平,由此帶動整個發達國家利率水平走向新低,日本更是極端,實行零利率。而美國又通過貿易逆差,將美元大量輸送到世界,造成新興市場貨幣供給急速增加,這直接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但是也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資產泡沫,集中體現在房地產價格飆升。在美國,自“9•11”後,僅住房貸款就猛增至4萬億美元。 

  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反彈。如若世界經濟放緩,對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會相應減少,其價格也會隨之繼續回落。但是,伊朗核問題引發的地緣政治動盪等難以避免的潛在危險,有可能合力將油價抬高到超過100美元。 

  ●2007年經濟新增隱患更不可輕視。 

  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加。美國經濟衰退最大的衝擊可能來自樓市泡沫破滅導致消費滑坡。房地產市場已占美GDP的15%~20%。高盛經濟學家預計,2007年房價下跌將使得美國經濟增長削減1.5個百分點。如果美國經濟出現明顯衰退,那麼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東亞經濟的預期增幅必然回落。 

  國際金融市場面臨較大風險。互聯網泡沫的破滅、“9•11”、安然等巨型公司破產等都沒有引發金融危機,因為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使金融資源配置更加有效。但是,金融市場在降低金融風險的同時卻醞釀更大的風險。[相關閱讀:泰國股市暴跌 是否預示金融風暴?]

  2000~2005年,全球銀行貸款總額由2.3萬億美元猛增至3.5萬億美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全球信貸衍生品的市場規模,到2006年中已達26萬億美元,是2003年市場規模的7倍,而且仍然在急速膨脹,其中對沖基金與投資銀行扮演重要角色。1990年,對沖基金支配的資金還不到500億美元,如今掌握的投資額增至1.2萬億美元。由於對沖基金運作缺乏透明度,以及衍生品市場缺少有力監管,因此一旦出現嚴重違約與金融恐慌,整個金融體系將面臨很大風險。(來源:半月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