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 有何不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30 16:42:59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近日發表社評說,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日前指出,現在就是開放人民幣兌換的最好時機。消息傳出之後,不但各家銀行與銀樓業者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工商界也普遍樂觀其成,但“總統府、行政院”卻都持保留態度,使得這一便民的政策,不知要拖到何時才能實施。

  社評說,政府為配合“小三通”試辦,早已在金馬地區辦理人民幣兌換,台灣銀行與土地銀行設在金馬的分支機構,平均每天兌換量為五十萬元人民幣,其中又以銀行賣出人民幣給民眾為主,民眾賣給銀行的數量不多。然而,人民幣現鈔目前在台灣流通的金額卻遠遠超過百倍不止。

  據“陸委會”統計,二00四年三月一日,台灣央行開放民眾每次攜入人民幣最高六千元,二00五年十月三日進一步提高到人民幣兩萬元,以每人每次攜入六千人民幣保守估算,過去三年,民眾赴大陸旅遊人次逾一千兩百萬,短短三年,民眾人民幣現鈔暴增至七百三十億元。連同先前早已在台灣流通的人民幣現鈔,以及漁船海上交易攜入的人民幣現鈔在台金額絕對超過一千億元。

  目前政府不開放的理由,表面上是因為兩岸關係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大陸地區發行的幣券,必須要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簽訂雙邊貨幣清算協定之後,才能開放在台兌換”。此一說法看似言之成理,其實只是拖延的藉口而已,因為三十八條也明文規定,“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訂定辦法,許可大陸地區發行之幣券,進出入台灣地區。”換言之,無需修法,也不必協商,就可以做。

  社評指出,事實上,對銀行來說,只要政策開放,隔天就可上線,因為多數銀行都早已具備人民幣兌換、遠期、選擇權等執照,只要政策開放,銀行隨時可以應變。儘管短時間內銀行實質收益似乎不大,但後續的台商融資等業務,就會有很大的利基,所以銀行業當然希望早日促成。

  至於企業方面,普遍認為開放人民幣在台兌換,雖對大金流影響不大,但可導引地下泛濫的小金流正常化、法制化,不但給兩岸人民方便,也讓銀行有賺匯差的商機,對台商固然有益,對於來台的大陸觀光客,尤其有刺激消費的作用。

  社評說,我們必須指出,人民幣在台灣流通,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儘管其普遍性距離替代新台幣還差得很遠,但遲遲不開放兌換,又無法禁止,總有一天,就像彭淮南所說,“人民幣會替代新台幣成為交易媒介”,與其如此,何不讓這種既成事實的經濟行為制度化?為什麼非要封閉到底?難道這樣對台灣有好處嗎?

  就事論事,開放人民幣兌換當不是完全沒有顧慮,例如兩岸目前沒有兌換協定,人民幣沒有浮動匯率可以參考,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風險較大;並可能導致國際洗錢來台活動,帶給新台幣不安定的風險。但在兩岸投資、資助、人民幣往來日益頻繁的狀況下,開放人民兌換,已是無法阻擋的潮流,至於各種可能衍生的問題,也不是無法克服,例如可以藉由較大的差價,去化高風險的負擔,藉由金融業的通報系統,也可以有效防制洗錢。真正的關鍵是,政府能不能抗拒“獨派”的壓力,敢不敢冒著失去“獨派”支持的風險,斷然開放人民在台兌換,至於其他種種,都只過是藉口而已!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