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蘇修、馬修,明修暗渡2008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3 14:51:55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今天發表文章說,蘇貞昌要修,馬英九也要修,這又代表什麼?

  沒什麼,北高市長選完,藍綠兩粒大頭都就戰鬥位置了。

  蘇貞昌辭去“閣揆”,遲早的事,在陳水扁底下,“行政院長”是個損益兩平的位置,蘇貞昌必須把握手中僅有的資源及時間,打造自己的理性溫和形象,他心知肚明,民進黨的基本盤不足恃,尤其陳水扁一家庭的重大包袱,壓得他不得不開拓票源。

  倒楣的是,謝長廷在綠營一片看衰的氣氛下,披掛台北市長,謝拼命與扁切割,但全身而退,反而贏得綠營喝采叫好聲(守住北市基本盤);蘇貞昌就沒有這般好運道,他的權力來源是陳水扁而非選民,選舉期間一言一行,動輒得咎,加上與“前新系”的關係(請注意,“前新系”目前在民進黨內是“逆賊”的代名詞),讓蘇貞昌在綠營內的聲望,甚至落於謝長廷之後。

  文章作者說,歷史何其吊詭?我常想:九七年蘇貞昌風光入主北縣府之際,時值謝長廷因宋七力案,跌落政治生涯谷底之時,當時若有人拉住我們,鐵口直斷謝的政治行情,竟將凌駕蘇之上,恐怕被嗤之以鼻。

  無論如何,蘇貞昌竟如馬英九,必須依賴黨機器以外的民間聲勢,扭轉對己不利的敵情四伏,於是,“蘇修路線”就不算太意外了。蘇必須吸納、討好、厚植民進黨原旨教派以外的支持者,說服(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中間選民,他可能是一個相對穩健、值得信賴、絕不躁進的領導人。

  另一方面,蘇貞昌必須閃躲黨內的明槍暗箭,陳水扁躲在幽微處的陰冷笑聲,在自己卸下“閣揆’一職之前,累積自己的政治資本,猶若以金庸的“凌波微步”,對決謝長廷若有似無的“化骨綿掌”。

  馬英九的處境,與蘇較量,既像,也不像。

  他是一名日漸殞落的人氣天王,台北市長八年,幾乎耗盡他投身公益十數載的良好形象。即便是最死忠的藍營支持者,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馬英九是一名“操守(幾乎)無懈可擊,但能力視野很可疑”的政治人物。

  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來看,馬英九的施政成績乏善可陳,政治手腕幾近無能,但他在台北市長任內,至少未曾釀成大災難;然而,專任國民黨主席之後,千萬雙眼珠都在冷冷睇著:他如何運作這具龐大不堪使喚的老機器?

  這挑戰比台北市長艱難,卻也比台北市長容易。

  比台北市長艱難,因國民黨已是遲暮老人(連遲暮美人都不是),充斥著一群因循懶散、抗拒改革、缺乏戰鬥力的老官僚,財務上又不似台北市府擁有龐大金庫,任何革新作為,勢必遭逢強大抵抗,馬英九的個性,很難大刀闊斧,大破大立。

  比台北市長容易,因為黨務不像市政,時時刻刻與民相關,又有媒體在各局處盯梢,馬若痛下決心出重手,或許半年陣痛,能解十年沉疴。

  所以,馬英九一方面安內,一方面必須自外部下手,解開中間選民對藍綠僵局的痛惡,他間接喊出“藍綠和解”,在政治上實為高招,但能否擺平黨內鷹派,仍是未定之數。

  這是一場時間競賽,也是高手對奕的起手關鍵,誰能掌握紅衫軍退潮的巨大民意空白,誰就能搶占各自基本盤之外的肥美沃地,蘇貞昌想要修正民進黨的中國大陸仇恨路線,馬英九想要扭轉藍軍恨扁的僵固心態,誰能先鬆解八年來的死結,而不被極端勢力反噬,誰就可能是下一波段的領先贏家。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