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從軍購案全面省思台美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4 08:54:28  


  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軍購案終於在“立法院”付委,主要原因是朝野領袖皆承受不起美國的壓力;現在,不僅應當重新檢討軍購案與“國防”政策,也已到了可以全面省思台美關係的時候了。

  欲檢討軍購,檢討台美關係,關鍵在於:台美雙方皆應重新檢視“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反共軍事前哨”這個雙方心照不宣的老論述。

  社論說,美國當然希望台灣繼續在制衡中共政權上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但台灣能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軍事上的角色;對美國最有利的戰略目標,亦絕對不是想像在兩岸開戰時台灣如何獲勝,而是必須在根本上杜絕一切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因此,美國應當協助台灣在民主政治的發展上及經貿交流中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而不只是促銷武器給台灣。隨著台灣內外情勢的變遷,在台美關係中,軍事因素的持續下降已是不可回逆的大勢。何況,台灣的政治如果再如此汙濁破碎下去,台灣的經濟如果再邊緣化下去,亦根本不可能為美國在區域戰略上扮演任何軍事角色。 

  就台灣而言,則更應擺脫“美國反共前哨”的軍事角色。美國不可能主動挑起兩岸戰爭,亦不可能支持由台灣挑起的兩岸戰爭;因此,台灣即不宜再幻想能靠美國以戰爭來解決兩岸問題;何況,如前所述,台灣的政經條件根本沒有宣戰甚至應戰的條件。然而,不打仗,或打不贏,並不就等於沒有“國防”;而是更應憑藉軍事以外的手段來鞏固“國防”;只是,在這樣的“國防”思維中,台灣不再是“美國反共軍事前哨”的角色。

  社論指出,回頭來看軍購爭議。“國防”不等於軍購,軍購亦不等於“國防”。這一場歷時已逾兩年的軍購爭議,早已超越了狹隘的軍事觀點,而根本就是一場對於陳水扁政權“統治正當性”的全面質疑。一方面,回應美國,力主對美軍購;另一方面,不顧美國反對,力倡“凍結今憲,頒行新憲”。這是陳水扁的“國防政策”,這也是陳水扁的“台美關係”。試問:民間若連“為誰而戰,為何而戰”亦見仁見智,空談軍購有何意義?再者,陳水扁在政治上惡化了兩岸關係,卻又不能扭轉台灣對大陸經濟依存度上升的趨勢,空談軍購有何意義?又如,台灣政局腐敗,社會撕裂,經濟低迷,政府施政的優先順序大亂,空談軍購有何意義?甚至,陳水扁一方面不斷以“台獨”議題探測美國的政策底線,並與美國政府時生齟齬,另一方面卻大唱軍購諂媚美國,空談軍購有何意義?

  諸如此類,軍購陷於今日僵局,其實正因人民對於陳水扁政權的“統治正當性”發出了質疑,因而亦牽動了對台美關係的重新評估。相關的思考是:台美的軍事關係是否台灣生存發展的可靠保證?軍購的多少是否就等於台美關係的強弱?軍購是否“政治保單”?在軍事關係之外,或超越軍事關係之上,台美關係是否還應有更整體及長期的思考? 

  社論表示,對於這些疑問,陳水扁政權非僅未曾給答案,且是用反覆搖擺的錯亂言行來增添了疑問。但是,倘不能解答這些疑問,亦失去了處理軍購議題的前提。 

  社論認為,對於台灣來說,不可能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兩岸問題。因此,台灣的角色就必須從“反共軍事前哨”,變成“經貿交流平台”,始符地緣戰略及政經戰略的最佳利益。亦因此,美國藉主張“台獨”的陳水扁政權來強銷軍售,看在台灣主流民意眼中,就有了根本上的矛盾;因為,“台獨”代表戰爭,但台灣軍購卻不能以主張“台獨”為目的。陳水扁政權喪失了“統治的正當性”,因此亦喪失了“軍購的正當性”。 

  台灣首先必須重建“統治正當性”,始能重建正確的台美關係;台灣亦必須及時建立其區域經濟的有效角色,始能支撐久遠的台美關係。如果台灣繼續陷於政治分裂、經濟邊緣化,台灣終將難保,也就不可能建立正確的台美關係,軍購又有何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