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兩岸政策封閉 反傷害主體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8 07:46:59  


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要有長期政策”。
  中評社香港1月8日電/臺灣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昨天表示,制定兩岸經貿政策時台灣主體性是必要條件,但若因此就封閉、不開放,反而會傷害主體性及政府公權力;哪些具體項目應限制,要聽專家、業者的意見,不能只從政治觀點來看。

  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對於“內政”問題,謝長廷表示,以台北為中心的“單核心”現狀,不利台灣整體發展,“‘首都’機能的分散是必要的,要創造雙核心、多核心。”至於應否“遷都”,他強調,“首都”功能確實應該分散,政治上的表達有人就說要“遷都”,但"這種概念要小心,避免成為對抗。他主張要降低政治性的思考,從經濟平衡、文化平衡、能源平衡、單核心是否符合臺灣安全等面向切入。

  謝長廷說,台灣確實存在南北差距的問題,“大家很容易歸到族群,但不一定正確。”根本的原因是過去重北輕南、忽視中部,南部民眾自然會有情結及複雜的情緒。他認為,現在全台灣也慢慢有這種自卑情結,在大陸壓力下大家覺得有點困境,因此在兩岸關係上“要有長期政策”,不過他不願進一步說明具體政策想法。

  至於陳水扁未來一年多會不會逐步開放兩岸經貿政策,他指出,這要問陳水扁,“這是不可預測的,沒有辦法去預測‘總統’的行為。”

  他透露,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我們有一張要逐步開放的表”,其中包括八吋晶圓及半導體封測等,後來因為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政治變化打亂原先規畫。

  談到這段歷史,謝長廷語帶遺憾地說,德、韓兩國的封測業者都到大陸設廠,不去大陸對我們的業者會有什麼影響?“我個人主張要多聽業者的意見”。

  主張“和解共生”的謝長廷重申這個理念同樣適用於兩岸關係。他說,兩岸經貿政策的制定應求取台灣主體性與開放程度的平衡,主體性強調主權、利益與主導,但若封閉的政策造成很多人違法,“你的統治權及公權力都受傷害”,也會傷害主體性。“安全是個相對概念,政策太過、太緊張,也是不安全。”

  被問到同樣傾向較開放的兩岸政策,為何他遭受的攻擊較“行政院長”蘇貞昌少,謝長廷笑著說,他已經被罵過了,隨即強調,“一個事情被攻擊、別人有不同想法,最後留下來的,才是你的。”展現對自己主張的信心。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