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空軍列裝的殲-10型戰機。(資料圖) |
1月5日,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中國一航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機——殲十戰鬥機正式亮相。作為我國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殲十是“共和國軍工戰線科研人員花費近20年心血磨礪出的一把捍衛國家安全的利劍,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殲10戰機全接觸
中國自行研製的殲-10戰機正式列裝我軍航空兵
為了探求“20年心血”所包含的艱辛歷程和“里程碑”蘊涵的超越意義,《瞭望》新聞週刊專訪了殲十飛機行政總指揮、原中國一航總經理劉高倬。“記得原中航總朱育理總經理曾經非常動情地說過,一個型號‘幹掉’了我們4位‘部長’。可以說,我們付出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的艱辛。我本人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更有幸和大家一起拿這個接力棒的最後一棒沖向了終點。”
他感慨萬千地告訴記者,“殲十縮短了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完成了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的跨越,使我們的作戰部隊在應對現代戰爭中從過去的‘捉襟見肘’轉變為‘得心應手’。可以說,殲十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具備研製適應未來作戰環境的世界先進水準的新一代戰鬥機的能力。”
談到此次公開亮相,劉高倬深有感觸地說,“這次公開不僅壯了國威、軍威,也讓這條戰線上的許多人得以安慰。為了保證殲十的順利研製,很多人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他們不在乎名利,但在乎為祖國、為人民做了什麼,在乎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石破天驚看殲十
有一幕,劉高倬至今記憶深刻。某次他受邀參觀我軍演習,演習中臺灣方面的飛機在台海中線上面看到我方只有殲八的時候,就越過中線晃悠晃悠飛了過來。當看見我方蘇27起飛了,就乖乖地縮了回去。
“當時空軍的同志告訴我,他們翹首以盼擁有自己的先進戰鬥機。那時我就想,一定要竭盡全力拿出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戰鬥機。”他說,“今天這個目標終於實現了。”
在他看來,殲十可以和當代最發達國家在役的主戰機種相匹敵。“美國現在在役的主戰機種是F16,殲十比初期的F16要好得多。”他向記者簡單評述了殲十,“F16現在批量裝備,我們的殲十也批量裝備;F16在不斷改進,我們殲十也在不斷地改進。”在他看來,只要擁有了一代好的啟動平臺,完全可以通過電子設備不斷的升級換代提高戰機的作戰效能。
劉高倬介紹說,“我們組織過殲十飛機和一些當代大家認為比較好的戰鬥機進行對抗和演練,應該說整體表現非常不錯。為此,中國軍隊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而且,自去年我軍批量列裝部隊後,作戰單位對殲十也感到非常欣慰。因為,原來使用的空中主力裝備是國外飛機,而現在擁有了可以與敵爭鋒的國產現代戰機。
“部隊高層非常高興,說有了這個裝備我們應付現代戰爭就得心應手了。從原來的捉襟見肘到現在的得心應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也非常令人自豪。”劉高倬由衷指出,“我們經過20年的努力拿到了一個先進的戰鬥機,能夠使我們的部隊通過好的裝備付出最小的犧牲爭取最大的勝利,紮紮實實為國防做出了貢獻。”
就此,《瞭望》新聞週刊瞭解到,首批裝備殲十戰鬥機的我空軍航空兵部隊,經過科學改裝訓練,如今已經成建制形成實戰能力。先後組織了戰鬥特技、對地攻擊、單機進攻、雙擊空戰、編隊出擊、導彈攻擊和防禦戰術機動等多個課題訓練,多次參加和組織複雜氣象條件下的緊急機動、遠端奔襲、空中對抗、海空聯合作戰以及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全員、全裝、全要素、全過程對抗演練,比原計劃縮短一半時間形成實戰能力。
劉高倬說,通過殲十的成功研製,我國航空工業在設計方面掌握了飛機設計、主動控制和航電綜合化等方面新技術,完成了多項新材料的研製和工程應用轉化,自主開發了先進的飛控、航電、救生、應急動力等系統,建立了一套設計、實驗設施。在試製、試飛方面,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掌握了一套科學的試飛方法。
2006年12月15日,美國新一代戰機F35已經完成首次飛行。面對未來的激烈競爭,劉高倬告訴記者,現在殲十已經形成系列化發展態勢,在殲十平臺上後續機型已經展開了研製,“我們在做兩件事,一個是殲十飛機的進一步改進,利用這個平臺把新的技術用上去。同時我們也在研發第四代,以適應保衛祖國的需要。”
為有犧牲多壯志
但殲十這樣一個優秀機型研製成功的後面,卻充滿了曲折艱辛的歷程,和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對此,可能誰也沒有劉高倬更深刻地瞭解這一切。
劉高倬記得很清楚,對於殲十,曾經有人用近乎嘲笑的語氣對他講,“5分錢還想上長城!”劉高倬對此不以為然,“要幹事兒,必須首先要有雄心壯志,要敢想敢幹。如果沒有阿波羅計劃,我們人類今天還在地球上。如果當初沒有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決策,我們大概也不可能有今天令人驕傲的新型殲擊機。”
按照世界航空發展的歷史,創新的產品和最新的技術通常不要超過20%,這樣成功的概率就可能比較大。但是,殲十遠遠超過這個比例,而且取得了成功。劉高倬認為,這後面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和獻身精神。
中國一航某所所長王複華,他率領一個團隊攻關防滑刹車系統。當時,2個月已過仍未能攻下來。每天他們都要將飛機推出去滑行,發現問題,然後連夜攻關和改進,第二天又接著出去滑行。因為擔心拖了整機研製後腿,春節大年三十是把餃子送到試驗台過的。
正月十五,王複華和團隊仍在現場。看到這樣辛苦,劉高倬“命令”大家晚上聚個餐。“但聚餐的時候,全所同志一個也找不到了。直到晚上很晚見到了王複華同志。我說,‘老王,不是說好了晚上聚餐嗎?’他說,‘我們沒有臉啊!’”劉高倬說自己當時感動無語,“多麼令人驕傲的同志啊!其實,他們是在探索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他們終於攻破了這一難關。到今天為止,這個刹車系統也從未出過毛病。”
殲十的曲折還體現在“張三滴”故事中。首飛日期已定,而且報告已獲中央領導批准。在真正臨近首飛時,劉高倬記得開了一個非常凝重的會議,會上對之也有不少不同意見。最後目光落在了劉高倬身上,等待著其決策。劉高倬決定首飛,要求把所有該準備完成的事都完成。
“但是,第二天下午再做一次發動機開車的時候發現了三滴油,開了兩次會找不到原因。”劉高倬頂著巨大壓力決定暫緩首飛,“也許有人會說,當時的‘三滴油’問題可能不至於影響首飛,但是我想我們要幹的是精品,必須精益求精,儘管中央領導已經批了,壓力巨大,影響巨大,也必須付出這樣的代價。”
對於殲十,一直有一個提法,就是“做前人沒做過的事”。“但什麼叫做前人沒做過的事?就是要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成與敗的考驗。”劉高倬用一個試飛故事詮釋了其中的含義,“從錄影上我們看見,首席試飛員同志從飛機上下來的時候,與屈建忠同志(中國一航試飛院負責人)抱頭痛哭。我問他為什麼與老屈抱頭痛哭。他說當時天氣不好,在上飛機的時候,看見屈建忠同志掉頭抹眼淚,但假裝沒有看見,怕影響情緒。”
“誰都知道試飛事業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這次邁出了這一步,油門一拉,飛機出去了,能不能回來?這就叫作生離死別。”殲十首飛時,劉高倬說自己的腦袋一片空白,現場所有的人都鴉雀無聲,試飛員的妻子一個人坐在那裏強忍著眼淚悄悄等候,“首飛終於成功了,幾乎所有人都抱著試飛員,這種發自肺腑、發自內心的宣洩,非常自然。”
就是在試飛員不斷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全體參研人員不斷面對成與敗的考驗中,殲十終於獲得了成功。這後面,中國一航副總工程師許德仍在與病魔作著頑強的抗爭,殲十試飛總師周自全因工作操勞奔波曾被醫院下過病危通知,而中國一航成飛公司總經理楊寶樹以及肖党生、袁承昌等人更因工作而忽略了身體,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中國航空工業“脊樑”已成
“正是有了這些犧牲,換來了今天中國航空工業的絢爛春天。”劉高倬認為,殲十的成功研製的過程,既為我軍研製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空戰裝備,更為我國航空工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此,他向記者總結了其中的經驗和體會。
“今天在回顧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以王者風範,向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在總結過去20年的時候,也可以自豪地說,經過風風雨雨的戰鬥,我們的能力和技術水準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躍升。”劉高倬認為,沒有20年的自主創新搞殲十的拼搏,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水準。
他說,研製殲十,我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對新一代飛機設計、製造、試飛等技術的開發和積累比較缺乏,研製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經費投入少、設施不足和非議懷疑等等困難。而且,國外也對我們進行層層技術封鎖。
“有人對殲十飛機的先進性和我們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事實是,正如中央領導所講,對於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領域,所有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人家是不賣的。”因此,劉高倬介紹,“殲十研製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就得靠我們自己,完全靠我們自主創新,用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像一場長跑接力賽一樣,通過一代一代的接力來實現夢想。”
“正是通過這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的研製道路,中國航空工業在取得殲十研製成功的成就同時,我們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航空科研隊伍,並且成功地完成了新老交替,使我們這支隊伍永遠年輕。”劉高倬把這總結為,“得到了一個型號,提升了三個領域。”
這就是,其一,提升了我國航空研發能力,使我國航空工業具備研發生產的所有的條件,初步具備了研發下一代戰機的能力;其二,同時構建了一套包括飛機、發動機、導彈、機載設備等研製方面有效運轉的系統或體系;其三,培育了一代航空科研人才和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其中,最後一點最為劉高倬驕傲。“現在,我們的管理者是一批40歲左右的人,我們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也是一批40歲左右的人。”比如,中國一航副總經理張新國48歲,中國一航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楊偉44歲,中國一航成飛公司總經理羅榮懷46歲。
為此,劉高倬曾對視察中國一航的中央領導彙報說,“我們這個團隊現在最大的收穫,就是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年輕隊伍。可以說,現在黨交給我什麼樣的任務,我都敢毫不猶豫地拿下來。”(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