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宏:吳敦義任秘書長國民黨內造革命先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0 18:10:18  


蘇嘉宏:未來,在“立委”選制改變之後,“立法院”將成為“五院太上院”。
  中評社香港1月11日電(作者 蘇嘉宏)零八年“總統”選舉如果國民黨獲勝,將會出現行政、立法均為穩定多數的政府,但也會加速社會二元對立。

  民進黨在陳水扁繼續綁架式地主導之下,“游黨葉政”的態勢越趨明顯,一時放下的的憲政改造議題,雖然無法繞過在野黨多數的立法院,但可以預期民進黨仍然會循由選舉步伐接近而將之操弄成“公投綁大選”。

  相對民進黨的靈活,國民黨的決策過程一直是“中常會決議-立法院黨團執行”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加上歷史上國民黨黨主席幾乎都非常強勢、近乎獨裁,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政經資源挹注與龐大黨產支撐下,黨主席乾綱獨斷的強人政治一直是國民黨的現實,即使是經由“中常會決議”,也只不過是對黨主席的一種形式上背書。

  現在,蔣經國、李登輝時代的業已終結,連戰一段時間的在野過渡之後,現在的馬英九完全失去過去支撐強人政治所需的實質力量,國民黨的中常會也早就已經起不了多大的集體領導作用,輔選無方,國民黨的選將們靠的竟是燃燒消耗馬英九個人的人氣、魅力。

  “立委”選制變革以後,政治生態將會有很大的改變;政治學有個杜維雪定律指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有利於兩黨制(如英、美)”、“比例代表致有利於多黨制(如北歐)”、“兩輪投票制(第二輪一定要過半)容易產生多黨聯盟政治”。將來台灣實施的是日式“單一選區”選制,這將對第一大黨有“超額當選(“立委”席次佔有率高於得票率)”的獎勵作用,也會出現日本今日國會“世襲化”、“貴族化”的政經利益傾向既得利益階級的保守弊病。

  過去民進黨沒有“陳家弊案”時,就是看中獎勵作用這點才會通過修憲,當時哪知道今天會如此不堪?國民黨則是算準選區劃分後的得失與兩大政黨對決的局面確立,泛藍、泛綠的小黨終將泡沫化。 

  未來,在“立委”選制改變之後,“立法院”將成為“五院太上院”,歷經嚴峻考驗還能活著的國民黨地方政治菁英聯盟將會主導“立法院黨團”,“黨團”必定會凌駕在“中常會”之上,國民黨除非正視這個事實,將“中常會-立法院黨團”之決策、執行系統一體化,讓具有公職人員身分者才能主導黨的決策、執行系統,黨的高層與中常會不能再有退休養老的前政務官,也就是進行一連串“內造革命”,否則無以因應未來的局勢。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國民黨中常會中現任“立委”比重已經加重,吳敦義以“立委”的身分出任黨的秘書長,下一屆仍應以黨秘書長身分尋求“立委”連任,這理當是馬英九透過黨務人事安排所展開的國民黨“內造革命”行動之ㄧ。 

  國民黨中央有一項重大的權力攬著不放,那就是“不分區立委提名”,這項應直接由候選人自行登記經黨員直接投票決定排名順序的提名,至今仍是中央黨部宮廷內鬥的產物。

  國民黨面對“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席次減半”的“立委”選制變革,國民黨中央迄今未 對“不分區立委”等公職人員之初選予以制度化、公開化、固定化,避免流於黑箱作業,革除久已為人詬病的“攀附”、“比關係”、“走後門”、“內鬥”等惡質化現象。

  未來,應該設想一個類似可以經過黨內的公開民主程序產生“不分區立委”等公職人員提名排序名單;又如調整任期,“不分區立委”即由國民黨經黨內民主程序產生之“中常委”依其得票順序產生,此舉將精準地把黨內的權力結構反映在國家的立法體系之中。

  順此而行,國民黨的中常會就是“立法院”的黨團會議,黨意與民意密切結合,這無疑地將是一場“內造革命”,也是用黨內民主化來團結全體黨員同志,化解地方派系、山頭對立。 

  很難想像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已經由間接選舉的方式改為全體黨員直選產生,但是這種民主化的取向並未全面普及到地方黨部的層次,地方黨部主委至今仍由中央黨部“官派”,而不能儘速實現地方黨部主委由黨員直選產生的原因,據一位馬英九的核心幕僚說,這是“怕地方黨部被地方派系把持”。這個改變過程在本次國民黨的全代會上,通過修改相關規定,使得原先掌握“中央委員選舉黨代表大會換票通路”的“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臨時面對選制改變,敗選黨主席後成為國民黨的“外場派”,王馬間因之種下心結,這個難解的心結也從此時時被民進黨、媒體用來挑撥或至少作為一種理解國民黨決策產出的“派系鬥爭”分析模式。 

  “排王”目的達到之後,國民黨民主化的腳步立刻有意地遲緩下來,這是中央黨部“強幹弱枝”的固權心態,地方黨部主委繼續循由馬英九領導的中央黨部派任,外觀上似乎可以避免“地方黨部被地方派系把持”,但是實際上這次北高市長選舉中,在馬的身邊就不斷以秘書長詹春柏為中心開始上演一齣又一齣的中央高層權鬥的宮廷角力爛戲,地方上輔選的人事卡位、資源調度和中央與地方戰力統合等等,就會一再地出現問題。國民黨在高雄市市長的敗選原因,中央黨部或是馬團隊對於這一點不知道檢討出來了沒有? 

  了解地方黨務的人都知道,可能除了從位在台北市的中央黨部派出到地方的主委一人之外,地方黨部黨工早就和地方派系緊密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基層黨工-地方派系”的政經交易共生機制,地方派系背景的各種選舉候選人獲得黨提名的初選過程無一不是基層黨工裡應外合的介入結果,基層黨工在國民黨政治資源緊縮、黨產逐步出清的同時,艱難中自謀出路的處境,雖然令人同情,卻令“黨務中立”時如空話,又時如面對規劃提名以外參選人之巧言遁辭,地方黨部主委如能儘速由黨員直選產生,恰恰是打破“地方黨部被地方派系把持”、“中央高層權鬥的宮廷角力爛戲”的壟斷局面,以全面的民主化團結各方力量的契機方能浮出。

  民主進步黨黨內充斥派系、山頭及其經營的人頭黨員,地方黨部日常事務與選務的經營也甚為依賴各級公職人員,但是一直以來由黨員直選產生的地方黨部主委即使任滿或後來出任各項公職,大多都會長期留在原來的基層繼續經營、參與地方事務。民進黨高雄市黨部歷任主委林瑞圖、鄭光峰、趙文男和現任的張志銘,這幾張面孔或許一般市民還嫌陌生,但對於民進黨高雄市基層黨員和關心地方政治事務的市民而言,長期在地方上始終都可以看到他們這幾張熟面孔,他們不會因為不當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就離開高雄市。

  相對於此,國民黨的最近幾任高雄市黨部主委葉肇祥、李源泉、潘家森、林享能、黃昭元和現任的許福明,有幾個市民認得或是還記得他們的名字?他們既沒有一個人長期生活在高雄市,卸任後當然也沒有一個居住在高雄市,除了幾位真心奉獻而聲譽清正者之外,不是見人就訴苦他多久沒有回台北了,不然就是視高雄市為畏途,以一種“三年官,兩年滿”的心態來高雄市,根本就當作是在“沾醬油”。因為黨內民主化的不夠深化,地方黨部主委這種地方選務操盤手尚且如此這般,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要馬英九南下博感情、遷籍高雄市,不過是侈言空談!(作者 蘇嘉宏--輔英科技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