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政商關係綿密,財團與官員誰在列管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1 09:43:13  


  中評社香港1月1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説,力霸集團宣告重整後爆發集團危機,上周五引發旗下中華銀行擠兌。經過一個周末的冷卻、三大金融首長的廣告喊話、與本周兩天的“國庫”銀彈填補,整個風暴終於算是止住血了。
    
  但是在這五、六天的止血過程中,集團醜態也完整呈現在人民眼前。另一方面,民眾也質疑:既然如金管會所言,力霸集團過去十年來都有問題、中華銀行五年前就被列管,集團這麼多不合常情、不合公司治理、甚至不合法的勾當,為什麼要等到東窗事發、當事人潛逃、老百姓股票變廢紙之後,主管機關才如事後諸葛一一揭露?如果企業在台灣公權力機關列管之下竟然還能如此五鬼搬運,那麼“列管”究竟意義在哪裡?

  社論指出,這幾天媒體報導了力霸集團在過去幾年不合情、不合法的作為;我們由以下的整理不難發現這家族企業的問題有多少:一、力霸集團王家的董監持股,有九成九都已質押。這表示集團盈虧對該家族已無實質影響,業主當然就有掏空的動機。二、該集團家族歷年來多次被起訴或懲處,例如王又曾、王令可等人九十二年五月被起訴、力華票券九十五年十二月被金管會裁罰六百萬元。這顯示集團企業大小負責人都早有誠信問題,已經不適合繼續經營與社會公共利益攸關的銀行業。三、該集團出售不良資產欠缺合理鑑價過程,而買入亞太固網股票又嚴重高估價格,顯見集團內部交易之價格既不透明也不合常理,疑有作帳影響財報之嫌。這些交易凸顯集團內部公司治理闕如,根本不把小股東權益放在眼裡。四、該集團關係人連月來賣出旗下股票,拋售達萬餘張,似已為掏空離境做預備。五、公司在做重整計畫時,一個月內甚至股票還連拉五、六個漲停板,似為特定人倒貨之內線行為;而在力霸通過重整決議後,該集團仍然隱匿資訊。六、雖然集團有以上諸多問題,但力霸與中華銀行的財報,居然都得到會計師“無保留意見”或“修正式無保留意見”的簽證,會計師亦難脫責任。 
    
  以上整理只是媒體的摘錄;相對於該集團實際的千瘡百孔,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不了解的是:兩年半以前的“財政部”與現在的金管會如果五年前就列管了相關企業,卻仍然容許這家人如此胡作非為,那麼這所謂的列管,究竟在管什麼呢?九十二年金管會尚未成立,該年五月檢調將王又曾、王令可起訴,“財政部”卻仍然任由王令可續任中華銀行財務副總,這算是哪一門子的列管?法律追訴由法院裁決,是非黑白一翻兩瞪眼。但行政機關的所謂列管,當然就是要在法律程序以外,用行政壓力、獎勵等手段誘使企業“撥亂反正”。簡言之,行政單位列管企業不是靠法律的直接訴訟,而是靠行政權的恩威並濟。我們認為,在現今扭曲的政治氛圍下,財金當局根本無法對大財團施予有效的行政處分,才是大家族財團弊案叢生的原因。 
    
  社論再指出,過去數年之間,台灣的家族財團都與執政最高層保持“密切得不得了”的關係,所有台灣人民都看在眼裡。大人物結婚喜宴,金控老闆坐首席;民間企業要紓困,得靠總管、御醫喬定才算數;送錶送鑽,永遠是出自若干家族財團少主之手;今上層出外訪問,總有幾位大老闆隨侍在側。就以王家集團為例,阿扁歷次出訪,幾乎都看到王又曾、王令麟的貼身近照。這些紅頂商人貼臉權貴的照片,看在財金官員眼中,卻是再明顯不過的訊息。當他們想要對隨行陳水扁數日的企業主施壓、勒令改善時,這些業者會當回事嗎?上不達天聽的財金官員將黨政關係良好的紅頂商人列管,能管出什麼名堂?萬一管到了哪一位天王政治獻金的大金主,到時候倒楣的是誰呢? 
    
  我們並不想從力霸集團一案做太多泛政治的延伸,但是坦白說,當今台灣的政商網絡,已經紛亂到了動搖台灣資本的地步。商人平日往返府邸、手下養個十數名立委圍事,根本不把財金部會官員放在眼裡,更何況是部會裡的行政人員。以前,財金部會首長都是超大的官,商人都怕被列管。現在,商人都有超硬的後台,惹火了他們,到層峰(高層)那裡參一筆,說不定部長主委就被搞下台。
    
  列管?究竟是誰在列管誰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