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印度是中國的商業夥伴,而非朋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5 10:05:01  


  儘管有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巨人最終有可能走向經濟衝突,但他們也注意到,在公開場合,雙方都感到有必要淡化競爭、強調合作。中國和印度誰將成為最有實力的全球經濟體?亞洲的這兩個經濟超級大國占了全球人口的1/3強,很多觀察家傾向于把這兩個巨人合在一起分析,稱之為註定要主導全球“經濟光譜”的未來世界大國,但是,美國《沙漠太陽新聞報》刊載署名莫裏斯•R•貝斯克洛斯的文章稱,“中印”(Chindia)這個概念證明是一個神話。

  ●目前尚處競爭低潮

  貝斯克洛斯稱,由於兩國的人口增長、工業化進程和生產線的擴張促使兩國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競爭會日趨激烈,當前聚焦於不同戰略的這兩個亞洲經濟巨人最終可能走向衝突。

  目前,印度和中國在不同的軌道上進行競爭。中國集中於吸引全球主要日用品的製造商。中國龐大的低成本勞動力和設施使在中國基地上進行生產和全球分發成為可能。這使中國在銅、鐵和鋼製成品方面成為了世界領導。直到最近,中國才進軍高科技領域和國際知名品牌,中國的經濟決策層希望放緩基於廉價勞動力和生產大量日用品的經濟增長。而印度從1990年起集中精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並把其作為印度發展出口的一個手段。由於成功地複製了美國的矽谷經驗,印度一下子躋身于全球高科技領導之列。按目前的擴張速度,印度註定要成為高科技產品生產、組件和服務的全球領導。

  由於兩國的經濟目標完全不同,所以尚在萌芽狀態的中印競爭仍然處於低潮,但是變化的環境會迫使這兩個相對友好的鄰居走向越來越多的對抗。作為人口大國,兩國每年都要創造1500萬個新工作機會,以便把年輕人納入到勞動大軍當中,這將不可避免地在現有的製造業工作機會上產生競爭。

  ●商業夥伴而非朋友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在今後若干年,存在於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亞洲人口大國之間的,很可能是一種有序的競爭關係,即便兩國都尋求拓展雙邊合作。 

  美國《華盛頓時報》載文稱,中印這種潛藏著的對彼此意圖的警惕乃至懷疑時有出現。但在公開場合,雙方都感到有必要淡化競爭、強調合作。2006年11月,雙方簽署聯合聲明,承諾兩國“在遵循各自國際承諾的同時,促進在核能領域的合作”——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承諾,不太可能付諸行動。 

  對印度來說,強調與中國的合作是有意義的,它可致力於通過與美日等國家的戰略關係,來縮小與中國的實力差距,並建構在亞洲的更大穩定和力量均勢。而對中國來說,強調合作與其宣揚“和平崛起”的大戰略相一致。這兩個國家陷入了被一些人視為現代世界史上最曠日持久的領土談判進程。印度領導人強調,與中國的關係改善“不可逆轉”。  確實,印度和中國在保持和平的外交關係上有著共同利益,這是兩國持續的經濟現代化和安全的保證。但是,兩國在地緣政治問題上走不到一起。這也解釋了“印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何以空洞的原因所在。雙方唯一能展示的就是快速增長的貿易。兩國雙邊貿易額已從1990年的2.6億美元增至今年的近200億美元。 

  今天印度所面臨的選擇並不只是兩種,即在面對中國時要麼選擇示弱,要麼選擇對抗。印度不可能選擇這兩種方式,而是可在兩種極端之間作出多種選擇。 

  印度可以通過一種現實的政策來抗衡中國的努力。在可預見的未來,印中仍是商業夥伴而非朋友。不過,沒有一方願意看到彼此間的競爭轉為對抗。(來源: 贏週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