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陳峰君教授。 |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朝鮮日報》今日刊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陳峰君教授署名評論文章,解讀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中日關係已走出寒冬,迎來暖春”的說法。
文章表示,去年年末,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在會見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一行時說:“ 中日關係已走出寒冬,迎來暖春”。這一說法顯示中日首腦外交不僅已全面恢復,中日外交關係也已經步入了正常化軌道。這種變化無疑是兩國領導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歸功於兩國領導人的正確決斷。但直接因素是“小泉時代”的結束和日本領導人的更替,為中日關係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契機。
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後,在不同場合表達了要發展中日關係的願望,並在歷史問題上表現出積極姿態。他承認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並表示日本接受遠東軍事法庭審判結果。中國方面,從中日未來大局着眼與兩國根本利益需求出發,對安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 “模糊策略”,相應採取務實而靈活政策,營造出良好氣氛。經過共同努力,實現了安倍訪華,並努力構筑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
文章認為,中日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一,中日經濟利益上的互惠。2006年中日貿易總額再創佳績,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兩國是相互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兩國在能源、環保、金融等領域均有共同利益並需深化合作。中國崛起與發展需要日本,日本經濟振興也離不開中國中國,互有需求、相互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二,中日在東北亞安全的利益上的共識。朝鮮宣佈核試驗,實際上已經直接把戰略合作還是戰略競爭的問題推到了中日兩國領導人的面前。在戰略競爭的態勢下,東北亞將可能出現核軍備競賽的局面。相反,如果中日兩國實行戰略合作,則意味着中日兩國可能在核擴散領域,乃至更廣泛的安全領域合作。中日兩國關係是決定東北亞穩定與安全的重要因素。
其三, 中國的崛起與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需要相互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日本的支持而非重重防範;日本要擺脫歷史陰影成為正常國家乃至成為安理會常理國需要中國以及包括韓國在內的東亞各國支持,沒有東亞各國的配合,日本恐怕寸步難行。
文章指出,由上觀之,中日關係的改善,是兩國的戰略利益上的共識與交匯。日本一些有影響的媒體最近宣稱,兩國關係的改善是因為中國單方面急於在經濟、貿易等領域強化與日本的關係,而拋棄了所謂“歷史牌”,從“感情外交”轉為 “利益外交”。 這種說法充其量是日本輿論的一廂情願,完全是一種曲解甚至有意歪曲。構筑戰略互惠關係,絕不意味着中方放棄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策略。安倍目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採取的是“模糊策略”,如果日本領導人重蹈小泉覆轍,中日關係很可能又會出現倒退趨勢。
從更廣闊領域與深層次的戰略考慮,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國與一直處於亞洲領先地位的日本,存在着長期結構性矛盾,加上兩國之間領土領海爭端等諸多分爭,中日關係未來將是時而“春暖花開”,時而“風風雨雨”,甚至有局部的“塞冬臘月”不時襲來。因此,中日關係雖然目前柳暗花明,但卻非常脆弱,實際上還處於一個“謹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這段微妙期需要中日雙方來共同悉心呵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