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擬組織兩萬人訪華是真的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5 07:44:24  



  在中國,目前有19個城市可以直飛日本,而日本18個城市可以直飛中國。“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有人提議,每個可以直飛中國的城市,都組織1000人到中國訪問。我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當然,每個城市1000人是理想狀態,雙方正在就具體細節進行協商,但原則上中日雙方都同意了。”井出公使介紹說。

  如果達到“理想狀態”,日本到中國的訪問者應該是1.8萬人,這樣看來,日本媒體的報導決非空穴來風。對於如此大規模的代表團,國內媒體曾擔心:“如果乘包機要乘幾十架,10人一桌吃飯就要擺2000桌。這麼多日本人一起來華,這可能嗎?”根據井出公使所說,這樣的擔心倒是多慮了。

  問題是,他們會在同一天來嗎?會在哪一天?對此,井出公使反復強調說,目前許多具體細節還沒有敲定,雙方還需要進一步協商。“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紀念日,9月是旅遊的大好季節,因此可能會定在9月;但8月是暑假,也可能在8月。”井出說。

  井出公使告訴記者,政府方面只是進行組織,基本上還是訪問者自己付費。希望中國旅遊部門提供一些幫助,比如說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或者研討會。

  “希望來訪者能享受這次旅程。”他說。

  民間交流促中日關係回暖 

  以民促官,是中日戰後關係史上突出的一點。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實現訪華後,中日關係出現回暖。在這個“陰轉晴”的過渡時期,組織如此大規模的訪華團,顯然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追求。

  “這是在進行政治誘導,為中日關係的回暖創造出適宜的氛圍”,國內輿論對“日本擬組兩萬人訪華團”的消息如此解讀。對此,王柯教授持贊同態度。

  王柯,日本神戶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科教授、浙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兼職教授,他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分析說:“日本的國民容易對政府的誘導產生反應。比如說,安倍訪華後,日本國民對中國的親近感上升。”

  王柯警告說,日本政府的政治誘導目的是中日友好,這毫無疑問,但這不是最終目的,日本領導人還是注重自己的政績,這樣做,是為了獲取輿論的支持,贏得選票。當天,《朝日新聞》最新民調顯示,安倍的支援率已從當初的63%跌至目前的39%,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王教授的觀點。

  呂耀東,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對外關係研究室副主任。他告訴記者,這次大規模訪華團的計畫和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有些類似。不過,這次是在高層面臨結構性矛盾難以在外交上實現突破的情況下,從青年、文化、環境等領域實現突破的手段。“我想,這應該是以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為契機,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他說。

  20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的口號是“中日友好”,而今,這個口號成了“戰略互惠”。呂耀東認為,本次訪華團無論從聲勢、氣氛上,都比不上1984年那次。這是因為日本執政者從本質上不可能達到田中角榮那個層面。“安倍希望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但這是策略性的。”他說。

  所謂策略性,是指一方面聲稱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一方面搞軍演、修憲,搞“價值觀聯盟”,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

  但無論如何,通過交流可以促進中日關係,也是對過去的回顧。呂耀東認為,通過交流,有助於讓日本人瞭解中國對中日友好的誠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