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中時:台灣權貴橫行,政府功能失調、血脈不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6 16:11:00  



  病兆二:

  跨部會委員形同虛設

  協商未必是全要靠,“政務委員”,為了跨部會協商,“行政院”中還設置了三個略高於各部會的委員會機制,財經有“經建會”,教科文有“國科會”,兩岸則有“陸委會”,這些單位都是以相關部會的部次長擔任委員,且運作上都是在每周四上午的“行政院”會之前先協商找方案,希望借由各相關單位提前協商,在院會中能順利形成決策。 

  但唐飛“組閣”後,將“行政院”會提前,這些跨部會委員會的會議反而在院會後,自此跨部會協商的功能放在院會上,但數十人開會,其實很難有充分討論。而各委員會議反而成了行政院會決議後的工作會議,甚至,連工作會議的層次都說不上了,在不受重視下,這幾年以來,除了“陸委會”在蔡英文擔綱時代的強勢與政治分量外,其他委員會開會,各部會往往指派科長、專員與會,層次之低,史無前例,也就無法寄望其發揮功能了。

  此外,“政院”的副院長和秘書長,必有一人會得到院長授權,他必須專門對內,如過去的徐立德、劉兆玄,或是王章清、王昭明,每周定期主持“副首長”會議,各部會次長或主任秘書必需到會,也是一個協商溝通之機制,特別是九六飛彈危機和九二一大地震初期,當時的“閣揆”連戰與蕭萬長都忙著在外參選,“行政院”內就是這些副首長在看家。現在,連“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也從來都不知道政府還有這樣的機制!

  病兆三:

  高級文官團解體

  除借用機構當橋樑外,善用文官脈絡也是過去行政院長掌握“行政院”的利器,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選拔了一百多個優秀有潛力的文官,由政府出資送到境外攻讀博士學位,這批文官歸台後,分屬在各部會,多數都可以達到局處長層級之地位,他們曾組了“社科人員聯誼會”,每周交誼,形同歐美國家的“高級文官團”,亞洲金融風暴時,故央行經研處處長簡濟民就是其中成員,他們和“經濟部、財政部、經建會”的會友,不待“政院”交辦,就已經形成了許多因應之討論與默契,在自己職掌範圍中就加以因應對策,簡濟民因此得以在各方協助上,在匯率操作上奏功,讓台灣安度風暴。

  但政黨輪替後,“經建會”、副首長會議都已經功能不彰,新政府一上陣就演出“新政府、舊官僚”的紛爭,讓這批前朝文官許多人都背上“藍骨”陰影,頗不得志;加上政府財政日益窘困,公務員退休制度面臨改變,“考試院副院長”吳容明曾有一份調查,七成五的高階文官打算提前退休,幾年下來,“政院”內的高級文官團大量失血,連繫機制也形同解體了。

  病兆四:

  太監政治成新寵

  經過張俊雄和游錫堃兩任院長,“行政院”又發展出一套新的連繫機制,“機要控制學”,各部長的機要先是大多出身阿扁“羅馬兵團”,之後游錫堃不斷在自己的院長辦公室中吸納新血,熟悉政務後就外放到各部會,形成了一個公交私誼都緊密的幕僚團,一度還要組“二五八聯誼會”。 

  可是,這批人,據一位擁有六年多資歷機要身分者形容:“八成以上都是新潮流”,淪為派系黨爭,更在蘇貞昌和謝長廷的二○○八年競逐中,角色頗尷尬,所以也無法立刻為謝所運用,現在也不見得為蘇能完全指揮。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以來,院長辦公室和部會連繫,在公交不熟、私誼不深的情況下,會發生了傳導神經斷線的窘況,常才會找不到連絡電話,閣員總質詢請假,院長都不知情。更不要說,各部官署的悻進之徒在私底下搞東捻西,暗通層峰權貴,更幾乎無人管轄了。 

  搞到這種地步了,政府已是七零八落,這部老汽車,常常是左胎向前,右胎向後,還可能同時踩煞車和油門,不但空轉,而且亂轉,功能喪失怠盡,既不能興利,更不會防弊。苦的,當然就是小老百姓了。爽的,就是那些權貴可以為所欲為了!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