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日電/台灣“教育部”近日刻意把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受到各方猛烈批評。台灣電影導演、資深政論家王正方今天於《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題為“亂改教科書禍害後代”的文章,批評10多年來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最讓人詬病的是“一綱多本”。即一個科目有很多種教科書,教材內容不規範,學生和教師都苦不堪言,爲了應付考試更得閱讀多種相關的教科書。其實要求學生們博覽群書並不是壞事,但是一綱多本的那些不同的“本”,基本上大同小異,讀了也不具啓發性。現在民間紛紛倡議要恢復到“一綱一本”的舊制度,有的縣市已經在進行了。
作者表示,就在坊間要“一綱一本”的時候,過去一直負責編纂統一教科書的“國立編譯館”,新近出版了高中歷史第二册,內容和從前大有不同: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部改爲中國;清末的革命起義,改成起事;孫中山的“國父”頭銜也被摘掉了。
以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展良爲首的學者群,指出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有强烈政治力介入,且有“一綱一本”的示範作用。因爲“國立編譯館”具權威性,即使是“一綱多本”,其他出版商也會紛紛跟著走,如果不同調的話會遇到麻煩。
不少“立委”起而反對,認爲滅國先滅史,接下來是不是就該宣布李登輝或陳水扁爲“台灣共和國”的“國父”了?
“國立編譯館長”藍順德解釋,不論是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教科書內容一定會隨著社會變化而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