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社會企業是扶貧新思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5 09:35:03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行政長官曾蔭權昨天在會見選委後表示,當選後會盡快組織商界、非政府組織及待業人士,舉行社會企業高峰會,在偏遠及低收入地區發展社會企業。

  《文匯報》今天發表社評認為,由政府啟動並鼓勵社會各界發展社會企業,是曾蔭權總結政府過去扶貧經驗得出的新思維,顯示了他推動關懷文化,解決基層人士就業,縮小貧富差別的決心。社會企業要由政府啟動和適當扶持,官、商、民三方共同合作發展。 

  近年來本港經濟雖然持續復甦,但低下層人士的結構性失業並未得到紓緩,貧富差距仍難縮窄,有團體估算,本港低收入人士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還有所增加。事實證明,單靠經濟增長和市場自然調節,無法徹底解決貧困與失業問題;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改善就業措施,貧富懸殊可能會越趨嚴重,令政府的綜援開支壓力增大。雖然向窮人提供援助,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扶貧單靠福利,會令部分失業人士與社會脫節,甚至產生依賴思想,並導致跨代貧困。政府與其對仍有勞動能力的人士長期發放綜援,不如撥出部分資源創辦社會企業,幫助其自食其力,擺脫對綜援網的依賴。曾蔭權總結政府過去扶貧經驗,提出動員官、商、民三方共同合作創辦社會企業,是幫助失業人士就業的可行途徑。 

  社評說,環顧全球,創辦社會企業,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幫助弱勢社群就業和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方法。英國政府早在四年前就啟動了“社會企業策略”,並已收到良好效果,獲得廣泛社會認同。目前,英國所創辦的社會企業已佔當地企業總數超過5%,為英國經濟貢獻85億英鎊產值,相當於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1%。而香港目前的社會企業,都是由非政府組織及志願機構創立,由於缺少商業元素,欠缺市場訊息以及做生意的方法,效益不太理想。儘管如此,亦不乏成功例子,例如在當初推出平安鐘時,沒有大商家願意投資,最後由社會企業負責而“賺大錢”。這說明,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空間相當巨大。 

  社評指出,要落實發展社會企業的構想,政府可從提供數據分析、培訓、啟動基金乃至稅務優惠等方面著手予以協助。民政事務總署去年中推出“夥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首輪批出1300萬元予15所非牟利機構,推展家居維修、清潔和幼兒等服務。創辦社會企業,所需啟動資金數量巨大,政府除增撥資源予“夥伴倡自強”基金提供啟動資金給社會企業外,還應動員商界參與。商界可賦予社會企業更多的商業元素,加強其組織、管理及面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商界的參與,還能夠增加商界對社會的責任感,用行動改變部分人認為商界與社會對立以及官商勾結的觀念。政府促成商界參與其中,將會締造失業人士、商家及地區社會的三贏局面。同時,政府在政策上要做出相應配合,提供稅務、土地等優惠,為社會企業營造有利環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