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曾蔭權秉承其一貫務實作風,在競選政綱中提出了社會“十大關係”和施政“五大主題”。“五大主題”中,最值得關注及最有新意的是“創造就業助扶貧”。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事實是,貧窮已經成為當前本港社會的一個大問題。當然,這種貧窮,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部分市民的吃不飽、穿不暖、“無瓦遮頭”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今天問題呈現出來的形式是貧富懸殊差距進一步拉大,據曾蔭權競選政綱數字:過去十年,每月入息不足六千元的住戶比例由百分之十三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二,增加了五十萬戶;最高收入組別與最低收入組別的中位數差距,一九九六年是十六點一倍,二○○五年上升至二十三點三倍。
從社會發展角度而言,這種貧富懸殊下的貧窮,比真正意義上的赤貧更具“殺傷力”。當相當一部分市民耳聞目睹復甦之聲高唱入雲,政府庫房水浸,老闆笑逐顏開,但自己卻無緣分享復甦成果的一杯羹,失敗、沮喪、被遺棄的痛苦感覺是可想而知的,而這種現象持續,不僅令到綜援福利開支大增,加上政客的歪曲利用,渲染什麼“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一些怨憤情緒就有可能會轉化為負面因素,令社會陷於對立分化和不安。曾蔭權政綱“十大關係”中的貧與富、大企業與小市民,指的正正就是這種情況和隱憂。
社評表示,“創造就業助扶貧”綱領的重點,是政府將會在一些地區大力開拓“社會企業”,協助一些人士就業。“社會企業”的定義就是由一些團體“牽頭”,把區內一些低學歷、低技術的失業者組織起來,招攬一些項目服務,以類似“合作社”、“兄弟班”的模式進行運作,如為區內學校提供膳食或洗菜切肉等準備工夫,或者為區內的老人、小童提供照顧及接送服務等。
過去,“社會企業”也不乏成功例子,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社聯轄下“社會企業”“平安鐘”的服務,光顧的老人每月只須交付三數十元,遇有什麼困難,如身體不適、發生意外以至天氣寒冷、禦寒不足,只要按響“平安鐘”就會接通求助電話,服務員很快就會上門察看及協助。此一服務,由於設置得宜,大受歡迎,目前已進入盈利階段。
社評指出,曾蔭權政綱中提出,未來政府將會聯同商界設立“夥伴倡自強”基金,向“社企”提供資金,此舉有助解決“社企”成立及營運初期資金缺乏的難題;但是,也必須看到,“社會企業”的模式始終存在較大的局限,主要困難在於如何與市場上已有的商營服務企業,包括資訊、設備、人才上的競爭。一些商界人士日前已明言,做生意當然是要賺錢,不明白政府為何會要求商界支持社會企業。
看來,“創造就業助扶貧”政綱的落實,未來曾蔭權如成功當選連任,需要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才可以順利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