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研究喜用小報資料 犯錯率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7 07:55:10  


美國國防部一些涉華報告在資訊源方面問題很多,主要包括喜歡摘抄流言傳聞的“小報現象”,以及工廠化翻譯的錯譯等等。
  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隨著中國快速發展的持續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美國各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在升溫,學者、官員、記者和軍人眾說紛紜,網路、出版物和廣播電視等各類媒體也各顯神通。但是要說真正對政府決策有重大影響的,可能還要數那些學者的學術著作和智庫為國會和政府準備的研究報告。一般來說,這些出版物都被稱為“嚴肅出版物”,在準確性上往往得到人們更多的信賴。 

  環球時報報導,然而,如果你對這些著作的資訊來源,也就是書末尾的參考文獻稍做分析,其結果往往叫人大吃一驚,這些被奉為“權威”的學術研究無論如何也“權威”不起來了。以去年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2006中國軍力報告》為例,報告一些關鍵引語的資訊來源竟是香港報紙。對於國家一個特定時期的外交戰略,中國有許多公開發表的表述和研究成果,但美國研究者卻偏偏是通過“二手貨”來解讀和分析。這一不“嚴肅”的資訊源選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報告研究者漫不經心的態度。美國研究人員庫拉基就多次發表文章,批評美國國防部一些涉華報告在資訊源方面問題很多,主要包括喜歡摘抄流言傳聞的“小報現象”,以及工廠化翻譯的錯譯等等。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危害更廣,許多研究中國問題的外國學者在選用參考資料的時候往往存在很大偏見,忽略大陸出版的中文文獻、偏愛港臺和英文材料。《中國即將崩潰》曾一度影響不小,其作者是美籍華人章家敦。該書2001年出版後的主要賣點有兩個,一是它對中國“崩潰”時間的“精確”預計;二是該作者的華人身份,以及他為某美國律師事務所在上海工作多年的經驗,讓人聯想到他基於第一手資料的本地化研究自然應該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然而如果對該書的參考文獻進行分析,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這本書標出700多條的參考文獻,不難發現的是作者依賴少數幾種英文媒體,比如19%的參考文獻來自《南華早報》這張香港的英文報紙。此外,僅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亞洲華爾街日報》、路透社、《遠東經濟評論》和《經濟學家》五家的引文數量就占了21%。從學術上講,如果引用過於集中,其觀點就難免受影響。作者引用的中國內地其他文獻約有20多種,但是次數都非常少,而且很多是轉引的。當然,作者在寫作時還採訪了一些人,可受訪者基本上也是外國人或者海外華人。如果國際上那些對中國不太瞭解的讀者真的相信該書作者在中國資訊來源上有很大的優勢,那他們顯然是要上當了。

  最近美國學者彼得•納瓦羅的那本《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因其標題“抓人”,也引起了媒體關注。這位教授在文獻引用方面要更專業些,比如用了許多專業協會或組織的報告。但是他和不少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一樣,基本上是依靠英文資料,而且主要是西方出版的英文資料。為什麼忽視大陸資訊源?作者的理由是,因為它們是“受到嚴格控制的”。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除了作者大概無法直接閱讀中文外,另外一個秘而不宣的原因恐怕是:與亞洲媒體相比,西方出版物的觀點讓作者採納起來比較舒服。看來,即使是受過良好學術訓練的專家,如果他只能通過二手資訊來觀察他不太熟悉的領域,並且還想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見解,那他犯錯誤的幾率也會非常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