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正名是台獨美容術,為綠營政績瘡疤換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11 08:53:32  


  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隨著陳水扁“復活”的消息傳來,台灣突然掀起鋪天蓋地的“改名”風潮。中船改名台船,中油改稱台油,中華郵政改名台灣郵政;接下來,還有中鋼、華航、中央銀行甚至各地的“中正路”,都在排隊等候新一波“變臉”手術。

  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美其名為“正名”,這波行動其實只是為掩飾民進黨政績瘡疤所做的“換膚”手術。陳水扁知道“國號”改稱“台灣國”是不可能的事,只好利用更改公營事業名稱的手法來移花接木,騙取深綠追隨者的新“國家”想像。問題是,這項“台獨美容術”所需要移植的皮膚,執政者卻是粗暴地從台灣人民的共同經驗中任意割取;因此,也讓一場虛假的政治易容術變得血淋淋。

  從中油和郵政工會這兩天的強力抵制,不難看出這次的改名行動非僅無法獲得公營事業基層員工的支持,蘇“內閣”由上而下的強力主導,也完全違背了決策民主的精神。換句話說,蘇貞昌自詡“早就該做”的改名,其正當性及合理性究竟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根本值得懷疑。

  社論指出,中油和郵政兩工會並無明顯的政治傾向,他們之所以強烈反對更名,一則是認為原有名稱具有可貴的品牌價值,更名並不符合企業本身的利益;二則是員工對所屬企業自有認同情感,不希望公司變成主政者的政治工具。前一項因素是基於經濟考量,是理性選擇;後一項則是情感投射,屬於認同選擇。從此看來,兩家公司勞動階層對企業前景的關注,較之唯上級之命是從的管理階層,還遠遠超過。

  主政者推動正名,是假設人民站在台灣主體性的立場都應無條件支持,但事實顯非如此。更值得玩味的是,執政者亟欲透過正名運動彰顯的“台獨認同”,卻被員工認為侵犯了他們的“企業認同”。這項落差,顯示政治煽動家所勾勒的認同問題只是一個“扁平”的概念,一旦要放進立體、曲折的現實中時,卻面臨了塞不進去的窘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