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商時報:“中間偏右路線”才是正確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16 09:00:41  


  中評社香港2月16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李登輝領導的台聯黨,最近改由黃昆輝出任黨主席。黃主席在上任後公開宣示,將更改黨名並修訂黨綱,未來將改走“中間偏左”路線,為中產階級與弱勢族群發聲,更重視民生議題,爭取工農及基層民眾權益。李登輝也表示,統獨是假議題,過去七年藍綠為此惡鬥不休,視民生疾苦而不見。他主張應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淡化“台獨”議題,開放大陸資金及觀光客來台,促進台灣經濟繁榮。繼台聯黨轉向之後,台灣各政黨的路線定位也備受關注,因未來一年台灣大選將屆,各政黨必須彰顯特色,爭取選民認同。 

  社評說,黃昆輝主席所提“中間偏左”路線,內涵應與過去西歐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或“民主社會黨”接近,政府政策比較重視勞工權益與基層民眾的社會福利,其中又以德國的社民黨與英國的工黨最具代表性。德國前總理施若德隸屬社民黨,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屬工黨)先後倡導“新中間路”路線,在大選中獲勝。而新中間路線大致上是由原來“偏左”或“中間偏左”,向中間路線或偏右路線修正。稍早德國大選基督民主黨擊敗社民黨,兩黨共組大聯合政府,基民黨女黨魁默克爾出任德國新首相,其所採新經濟政策,更重視市場機能,削減勞工及民眾社會福利保障,經濟政策是進一步向右修正。而英國工黨得以打敗保守黨,執政逾十年,其政策方向也是逐漸揚棄左,向中間甚至中間偏右修正。布萊爾最近雖因政治獻金醜聞有下台壓力,但英國近年經濟表現不錯,顯示經濟政策向右修正,確可提振經濟成長與活力。十多年前台灣留德“立委”朱高正曾組“社民黨”,但並不成功,也顯示“中間偏左”政黨,在台灣號召力有限。 

  就我們的觀察,無論是西歐、東歐、北歐、北美或其它前共產主義國家,近年經濟政策取向,都是由偏左改為偏右,更尊重市場機能,減少政府干預。究其成因,與經濟全球化潮流及人口快速老化有關。全球化可說是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重大勝利,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力因而大減;全球化也使企業生產活動移向低成本地方,先進國家政府稅收明顯減少,政府只好削減社福支出,減少對勞工保障。再加上人口快速老化,年輕人及工作人口比重逐年減少,人口金字塔由“正三角形”,反轉為“倒三角形”。而過去先進國家的社福制度,是立基於正三角形人口金字塔,也就是工作、繳稅的人口會越來越多。但未來情況完全相反,政府財源無著只好削減社福支出。而為了因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政府只好努力招商以振興經濟,其手段通常是減稅並降低對勞工保護。綜上所述,全球各國政黨“向右轉”蔚為風潮,此刻台聯黨揭示“中間偏左”路線,實與世界潮流相反。 

  社評指出,如果我們以“政府社福支出佔GDP比重”、“政府稅收佔GDP比重”及“勞動條件、工會數目與罷工頻率”作衡量指標,台灣目前體制與政策可說處於中間位置,未明顯偏左或偏右。基本上台灣也沒有“偏左”的條件。例如“行政院”勞委會說要大幅提高基本工資,但民間反對力量很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揠苗助長”作法。由於台灣財政日益困難,政府欲增加社福也“有心無力”。比較台灣兩大政黨,以前國民黨談均富,看起來較左;但後來李登輝主政後,向商界利益靠攏,有向右靠跡象。民進黨主政後,全面發放敬老津貼,這是偏左政策,但其後扁政府政商關係日益密切、混亂,同時不斷減稅,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民進黨政策路線可說時左時右,無一定章法。在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主張開放,民進黨限制西進,就此點而言,國民黨經濟政策比較偏右。 

  我們必須指出,偏左的政策末必可提升民眾福祉。東歐、前蘇聯與中國大陸,過去廿年大幅向右轉,反而創造可觀經濟成長,民眾福祉明顯提升。新加坡、香港一貫靠右,政府努力招商,降低稅率,成就也很可觀。因應經濟全球化與人口快速老化,台灣朝野應擱置統獨爭議,全面對外開放限制,大力引進外資、外商及外國觀光客。眼前的例子是台灣高鐵與台北一○一大樓,兩項重大建設成本極其昂貴,未來勢必要靠外資進駐,與外國觀光客來台,才能“轉虧為盈”。“中間偏右”應是台灣末來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