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7日電/吃咸蛋會否遇到“蘇丹紅”?吃肉會否遇到“瘦肉精”?吃魚會否遇到“孔雀石綠”?吃水果蔬菜會否遇到“殘留農藥”?買藥會否遇到“齊二藥”?穿衣會否遇到致癌“芳香胺”?遷入新居會否遇到“甲醛殺手”?電腦上網會否遇到“木馬僵屍”?網上取款會否遇到“密碼竊賊”?
據中新社報道,國人突然之間發現,安全這一話題,原來與自己有如此密切之關係。過去說起安全,給人們的印象還都集中於安全生產方面。在幾起特大空難、礦難、爆炸、火災之後,中央政府提出“安全發展”新理念,刮起猛烈的“安全監察風暴”,設立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將安全生產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高擎安全之劍、重典出擊、厲行問責、嚴查事故背後的瀆職腐敗,一批官員被摘掉烏紗,一批腐敗分子被關進班房,一批黑心礦主受到法律的制裁。
終於,去年全國各類安全事故總量比上年下降了一成二以上,死亡總數下降了一成一以上,僅交通事故死亡就減少九千多人,煤礦事故死亡減少一千多人。
然而,就在中央政府剛剛按住生產領域安全事故這只“葫蘆”的時候,另外一只“瓢”──公眾生活領域危害人們生命財產和健康安全的事件卻湧入人們的視線,從前兩年的假奶粉“大頭娃”事件,到去年的“齊二藥”假藥案件、“欣弗”劣藥事件、“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甘肅的村民血鉛污染事件等,以至不久前發生的佰易“問題藥品”事件、“熊貓燒香”互聯網病毒事件、河南的學生鉛中毒事件等等,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