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早報:2007:中國外交的“登山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8 10:53:09  




  作者指出,去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結束第二天,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就給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說中國的貨幣政策和盜版侵權行爲在不公平的美中貿易環境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造成美中貿易嚴重失衡,威脅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幷聲稱中國在履行加入WTO時做出的承諾“表現不及格”。目前美國貿易代表聲稱如果中美在音像産品盜版上談判不成功,就要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貿易申訴。而一旦世貿組織裁决中國敗訴,美國會對從中國進口的産品實行報復性關稅。 
  
  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前不久訪華時,公開要求中國采取更嚴厲的法律手段對付國內的訪冒盜版活動,幷且點名批評中央電視臺一直使用含有專利權的歐盟音樂和電視資料,却從未支付版權費。他還批評中國的卡拉OK歌廳對歐盟音樂的侵權使用,每年給歐盟的版權擁有者造成4000萬歐元的損失。另外,歐美品牌被仿冒,食物、飲料、電器、汽車和飛機零部件以及避孕丸都被假冒,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視。 
  
  其次,中國的軍備發展將成西方政府打壓中國的藉口。中國在太空能力、“海洋國家”方面的强化,特別是尖端武器的不時亮相,讓西方國家感到憂慮。他們的邏輯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正因爲這種强權作風,會對中國的軍備說三道四,美國副總統切尼的論調就是典型。中國人自然明白西方官員的用意,但關鍵是如何讓西方媒體和大衆瞭解“中國軍備之道”——防衛但不進犯他國,因爲政府言論將微妙地影響大衆意見甚至消費觀。
問題實質化是顯著特徵 

  再次,周邊國家將對中國的發展保持更高的警覺,比如日本,《朝日新聞》和《産經新聞》曾把中國描繪爲“麻煩的貿易大國”;中國實施的善意外交似乎沒有讓首相安倍體會到北京的大度。 

  很可能的情况是,一旦在貿易和科技上雙邊出現爭執,周邊國家會打“民粹牌”——既爲了保全自身在本國的民意支持,也挑動起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最後,發達和較發達的國家會對中國日漸成形的“新文化”提出异議。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力量壯大的同時,文化正朝著“面向世界、兼顧傳統”的方向發展。再加上國內少數官員和企業家“不明智的膨脹”和“暴發戶嘴臉”,影視界對昔日帝國威力的無限擴大和張揚,都給外國人以“陷入帝國回憶”、“夢想新興帝國”的口實。韓國的《朝鮮日報》就曾撰文批評中國媒體隨處能聽到“長安熱情”或“大唐氣象”,“讓鄰國人感到有些不安”。 

  前不久,中國外交官威脅加拿大批評中國人權會危及兩國良好的外交關係,進而傷害兩國貿易關係,話音剛一落地,隨即遭到加總理夏巴高調反擊“加拿大會持續公開談論人權問題”,並警告中國政府“不要以經濟利益相要挾”。 
  
  可以看出,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加上圍繞台海問題可能發生的國際間力量博弈,幾乎都是非常具體的問題。的確,問題實質化是今年外交中最爲顯著的特徵,這也增加了處理的難度。對于“中國威脅論”之類“大而虛”的問題,實際上比較好應付;而如何應付這些具體問題,才是中國外交能否“登山上臺階”的真正的考驗。 
要拿出“精算師”的氣度應戰 
  
  中國大陸受過教育的人都會說“具體問題,具體處理”這句話,但外交是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因素的混合體,某一個方面的可能性考慮不到,就可能影響全局效果。因此,中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時一定不能抱守那句口頭禪,而應該是“具體問題,全盤考慮,追求細節,整體解决”,拿出“精算師”的氣度接應挑戰。 
  
  “精算師”講究的是精確的數據和難以辯駁的事實依據,而不是一般官員們擅長的“原則”、“大道理”、“指導思想”。比如,駁斥中國走進非洲不是“新殖民主義”,不能僅說我們有和諧理論指導,是尊重別國政治制度,歐洲國家可沒有引入民主和法治,而是要用具體的數據和準確的歷史年代來對比中國給非洲帶來了什麽好處,而歐洲掠奪了多少財富,什麽時間掠奪了什麽東西,帶給非洲哪些國家怎樣的貧困。惟其如此,才能讓西方人心服口服。 
  
  “精算師”的另一個特徵是,對某一賬目的來龍去脉及其相關要素瞭解透徹。應用在外交上,就是一定要集思廣益,吸納不同人的見識和經驗,從不同層面來考慮某一個具體問題,提前做出預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發布“東北工程”研究報告前,應當考慮到“高句麗歷史是中國歷史一部分”的觀點會引起外交糾紛。果不其然,這立即引起了韓國學術界和輿論界的强烈抗議和指責。接著出現本文開頭描述的中韓外交摩擦,連兩國的外交部門和政府總統、總理都被牽入其中。韓國外交官稱“東北工程”與日本篡改二戰侵略史的行爲一樣,主流媒體聳人聽聞地指出
“中國對朝鮮領土虎視眈眈”。 

  若把此事與“六方會談”中國的立場聯繫起來,與中國對東海石油開采問題的策略聯繫起來,那麽這項研究已不是學術而是政治了,造成的誤會和外交損失有多大不說自明。可見“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基本不適用于外交。 

  可見,把2007年視爲中國外交的“登山年”,不僅指所面臨的外交挑戰,也說明外交策略需要更新換代,追求精緻。只有努力攀登,才能爲將來的“翻山越嶺”奠定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