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新辦發表《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8 13:59:21  



三、關於公民和政治權利 

  近年來,美國人的公民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侵犯。 

  “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機關以反恐為名對公民進行大規模秘密監視。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ABC)2006年12月公佈的一項調查,6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其他聯邦機構侵犯美國公民的隱私權。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4月28日公佈的報告,2005年在國家安全調查中,電子監控和搜查令的使用率提升了15%。聯邦調查局簽發了9000多份國家安全信函,涉及3500多名美國公民以及合法逗留的外國居民。這一數位還不包括為獲得某些人的有限資訊而發出的數千份其他信件,也不包括有關在美國非法居留的調查對象的信件。國防部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監視超過5000個網站,每天關注25個至100個據稱最具敵意和活躍的網站。(注27)聯邦調查局內部的備忘錄顯示,該機構在搜集反戰示威者、環保人士以及給無家可歸者提供素食的積極分子的資訊。在美國,無數人的電話記錄被政府秘密搜集。(注28)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1月7日報道,越來越多的企業雇主“理直氣壯地監視員工”,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跟蹤員工,迫使員工同意在身上植入微晶片,雇用私家偵探調查員工上班時間在做些什么。據調查,75%的企業監視員工網路活動,65%的公司封鎖一些網站,36%的企業跟蹤員工上網內容,一半以上雇主保留和審查員工的電子郵件。 

  據美聯社2007年1月4日報道,美郵政改革法案生效時,美行政當局悄悄加入了一項聲明,允許政府無需法院搜查令就有權拆閱公民郵件。據報道,美國國務院官員曾被指控對一些公民批評美國政府的公開講話和著作進行搜集審查,以決定是否能讓這些人到國外演講,這被認為是政府控制資訊流通、壓制不同意見的行為。(注29) 2006年5月23日,美國一個致力於保障公民隱私的組織“電子邊境基金會”起訴美國聯邦調查局違反《資訊自由法》和隱私法,指控其在“9•11”事件後,建立了“調查資料倉庫”,收集了近7億份個人資料,並允許非聯邦調查局內部成員進入這個資料庫查看私人資訊。(注30) 

  美國一向將自己標榜為“民主的燈塔”,但是,美國式民主的實質是錢袋的民主。 

  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0月29日報道,2004年,成功競選為參議員平均花費是700萬美元,而籌資少於100萬美元的眾議員候選人基本上沒有機會贏得競選。在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總共花了約24億美元,其中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和煙草公司捐款1.616億美元。它們是選舉的最大捐款者,也是最大獲勝者。(注31)在賓夕法尼亞的競選中,共和黨候選人投入了390萬美元做廣告,民主黨候選人則花了300萬美元。(注32)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6年10月18日公佈一項調查表明,有近四分之三的民眾認為國會脫離民眾,79%的人認為大企業確實對政府決策產生了過多的影響。 

  美國政壇腐敗現象嚴重。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6年12月公佈的統計,在過去兩年內,聯邦調查局已確認有1000名以上的政府公職人員犯有腐敗罪。2006年因“超級說客”阿布拉莫夫認罪而爆出的 “遊說門”事件,成為美國政壇數十年涉及權錢交易的最大政治醜聞,(注33)先後有4名國會議員被迫辭職,另外還有十幾名議員正接受調查。(注34)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多來,美國聯邦議員共接受了近5000萬美元捐款去各地“免費旅行”。2000年1月到2005年6月,國會兩院議員及其助手共離開華盛頓去旅行至少2.3萬趟,8.1萬多天,約合222年。至少去了200次巴黎,150次夏威夷,140次義大利。其中接受旅遊資助超過12萬美元的有25名議員,接受贊助商給錢最多的有24名議員。(注35) 

  美國操縱新聞的醜聞不斷,新聞自由徒有其名。美國政府為了政治需要,經常炮製假新聞來迷惑國內外民眾。美國包括國務院在內的20個聯邦機構都在製作和發行這類宣揚政府的視頻節目。(注36)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6月22日報道,近年來,一些記者因為不願意透露消息來源而遭到美國執法和司法機關的威脅甚至被監禁。兩名Rhode Island的電視記者因此被限制行動自由4個月。舊金山一名聯邦檢察官曾強迫兩名《舊金山紀事報》記者透露其消息來源,(注37)在遭拒絕後,兩名記者被法庭以藐視法庭罪監禁18個月,另有一名舊金山的自由撰稿人2006年8月因拒絕向陪審團提交其私人錄製的有關錄影材料而被判藐視法庭罪監禁1年。(注3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