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炎夏食物安全響起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0 09:48:46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盛夏已告來臨,食物安全的警號又再次響起。上周,港九先後有六間食物連鎖店發生食客食物中毒事件,六店共有七十三人“中招”,出現腹瀉及嘔吐。初步化驗結果,各人均曾進食生海膽,相信症狀與此有關。

  《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說,而在此之前,同樣呈腹瀉、肚痛、嘔吐病徵的腸胃病諾沃克病毒,正肆虐全港老人院舍,在兩個月內已先後有三十多家老人院、八百多名老人受到病毒感染,一些症狀嚴重者需要送院。而接收這些病人的醫院病室,其後亦出現病毒爆發,一些護士、員工及其他病人被感染。醫管局為此已由上周五開始在全港公立醫院實施為期十日的加強監察計劃,所有出現屙嘔肚痛病徵的病人均需上報,進行諾沃克病毒測試,並立即隔離,以防感染傳播,同時並採取暫停探病及進出均要洗手消毒等措施。

  兩宗人數如此眾多的食物中毒及腸胃病毒事件,應該引起衛生防護當局及廣大市民的高度注意。過去,本港每逢盛夏,不多不少也總會發生一些食物中毒事件,但一般情況較輕微,人數也不會如此眾多。此次比較大規模的海膽中毒和諾沃克病毒爆發,與市民飲食習慣和消費模式的改變有關,其中反映的一些新問題,有關當局必須及時跟進及解決。

  社評指出,無獨有偶,共有七十三名食客中毒的六間食店,均為日式食品連鎖店,分別以日本料理和日式拉麵命名以作招徠。此種日式食品店,由於經營手法比較新穎,食品多採取自助或開放式供應,迎合年輕人消費口味,因而大受歡迎,一些新開業的商場內更是“成行成市”。而這些新派日式料理,多以年輕一族為消費對象,食品價錢不可能訂得太高,如此一向售價昂貴的日本魚生、刺身、壽司以至海膽等海產食品,貨源從何而來、質量有何保證,就是大堪疑問了。

  事實是,近年這類“大眾化”的新興日式食店,食品來源廣及內地以及東南亞等地,供貨途徑不一而足,只是名稱及包裝上仍保留“東洋味”而已。如上周出事的六家日式食店,海膽均來自深圳南澳一個海產養殖場,而初步調查顯示,該養殖場海水深度不足,附近亦有工業區,但出事原因是否與此有關則仍有待進一步調查。

  社評說,稍具飲食消費常識者都知道,日式食品對食物的保鮮要求比其他食品為高。一件魚生或海產類刺身、壽司,自養殖、捕撈、切割、包裝以至運輸、儲存過程,全部都必須在低溫環境下快速處理,運到食店後要存放在四度以下的冷藏櫃內並盡速售出,才能保證新鮮無虞。而可以想見,一些新派日式食店,店舖面積有限,員工未經正式培訓,經營上必須“因貨就價”才能生存,如此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管理也就只能“眼不見為淨”了。

  因此,七十三人生吃海膽中毒事件,其實提醒了衛生當局、消費者及經營者,未經煮熟的刺身、壽司、魚生及海產等日式食品,在此盛夏屬於“高危一族”,在供應及進食時應該十分小心。對這些新派日式食店,衛生食物當局有必要加強派人巡查,包括店內冷藏櫃的溫度及食具的處理,都必須有嚴格的限制,違規就要警告、罰款,必要時要停牌處分。

  社評認為,此外,對這些日式海產食品的供應商及來源地,是否應如家禽、蔬菜及其他魚類一樣,實施入口檢疫制度,指定供港產地及登記入口商,似乎也必須考慮予以實行。因為此類魚生及海產貝殼類生吃食品,可能在養殖場已遭污染,亦可能在包裝運輸過程中出事,實防不勝防,而有鑑於日式食店大行其道,越來越多的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光顧此類生吃食品,一旦出事,後果可能相當嚴重。為安全計,實施海產類食品進口檢疫制度事不宜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