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特工毒殺案”陰影籠罩俄英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1 09:39:56  


俄前特工死亡案影響擴大,或會影響到英國與俄羅斯的關係。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11月23日,俄聯邦安全局前中校、流亡英國6年的利特維年科在倫敦一家醫院死亡。據英國媒體報導,利特維年科12月1日在一家日本壽司店用餐時被人暗中下毒。英國衛生防護局11月24日下午宣佈,在利特維年科尿液裏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 210。英國內政大臣裏德隨後透露,英國調查人員在調查時也找到了這種放射性物質的殘留物。自利特維年科中毒住院以來,“毒殺案”進展和細節就成了俄英各家媒體爭相報導的新聞。

  光明日報對撲朔迷離的“利特維年科死亡案”作了深入的報道。報道說,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今年44歲,曾以揭露葉利欽試圖暗殺流亡英國的金融寡頭別列佐夫斯基而一舉成名。此後,利特維年科曾三度被關進監獄,前後長達數月。2001年,利特維年科向英國政府尋求政治庇護。一直到上月,利特維年科才終於獲得英國國籍。過去幾年裏,利特維年科不時公開露面,宣稱俄聯邦安全局的特工製造了1999年莫斯科公寓爆炸案,目的是為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尋找藉口。

  利特維年科案發生後,有關其兇手、中毒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說法之一,俄情報機構特種部隊實施的“清除叛徒行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在頭版以“垂死間諜指控克里姆林宮特工”的醒目標題,報導利特維年科死前曾說俄駐英國大使館外交官維克托.基洛夫一直在監視他,而基洛夫的真實身份是俄對外情報機構駐倫敦的總負責人。《星期日電訊報》認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幹這種事非常在行,我們可能永遠找不到證據”,引述英國情報官員的話說“只有‘受國家支持’的機構才有能力實施如此高難度的刺殺行動”,暗示暗殺行動受克里姆林宮操控。俄“公民聯合陣線”聯邦委員會成員奧索夫綽夫認為,(指使者)除普京以外不會有別人,“缺乏接班人的克里姆林宮集團明白,要麼(普京)第三次當選總統,要麼情況將更糟糕”。格魯吉亞“車臣人社團大會”主席阿爾達諾夫肯定地說:“是俄羅斯特工機構幹的。”

  說法之二,俄羅斯的敵人意圖以醜聞詆毀普京,借助西方力量來向俄施加壓力。俄聯邦總統助理亞斯特任布斯基11月24日說,近來幾名俄反政府人士非自然死亡,與普京總統一些外事活動日程之間存在“太多巧合”,顯然是有人企圖嫁禍於俄政府部門。其中,波利特科夫卡婭被刺殺、利特維年科中毒身亡事件均發生在普京總統同歐洲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之前。有俄國家杜馬議員說,陰謀嫁禍給俄特工機構、詆毀俄國家形象的人可能是別列佐夫斯基。俄《獨立報》援引前聯邦安全局長科瓦廖夫的話說,非常像別列佐夫斯基的行事風格,“我相信沒有任何情報機關會做這種事情,總統不會針對個別敵人採取行動”。《俄羅斯報》11月25日也說:“除掉一個無足輕重的昔日同夥,完全符合別列佐夫斯基的風格,再說他還可能掌握著對這個寡頭不利的秘密”。

  俄羅斯能源部長基裏延科11月29日表示,認為釙-210來自俄羅斯的說法是一種誹謗。而英國警方就加強了已停業的日本壽司店“ITSU”的警戒。

  說法之三,車臣反政府武裝分子“報復”。俄《獨立報》 11月27日報導,聯邦安全局前有組織犯罪調查局前局長古薩克認為,車臣反政府武裝分子很有可能是殺死俄中毒前特工利特維年科的兇手。曾是利上司的古薩克透露,中毒事件與1996年1月發生在達吉斯坦的事件有關。當年,利特維年科曾將在佩爾沃梅斯克村俘獲的車臣反政府武裝分子折磨致死。古薩克由此認定,毒死利特維年科的人可能是那名死去親人的車臣人。不過,車臣非法武裝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卻稱:“車臣共和國總統和政府計畫以車臣人民的名義授予利特維年科最高榮譽,以表彰他所作的貢獻。”

  此間媒體認為,俄英從政府高層到民間存在著嚴重的互不信任、甚至敵視。

  在俄羅斯看來,英國政府收留別列佐夫斯基、車臣流亡“總理”紮卡耶夫以及利特維年科絕對是“不友好舉動”。

  別列佐夫斯基曾是俄羅斯炙手可熱的人物。蘇聯解體後,靠倒賣汽車發家的他逐漸成為聞名全俄的金融寡頭,曾被《福布斯》雜誌稱為“克里姆林宮教父”。在葉利欽時代,別還當過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普京就任總統以後,別列佐夫斯基被俄檢察機關以涉嫌經濟詐騙被立案調查。察覺風頭不對,別列佐夫斯基偷偷溜到英國,開始流亡生涯。俄政府雖多次交涉,無奈英內政部還是決定給予別列佐夫斯基政治避難地位。在逃亡的車臣武裝頭目中,最出名的就是前車臣“總理”紮卡耶夫、“外長”阿赫馬多夫,前者目前也在倫敦避難。儘管莫斯科一再重提引渡紮卡耶夫的要求,但英國方面置若罔聞。而至於利特維年科,其整個出逃過程更被俄方認為是由英國情報部門一手策劃、實施的。

  “利特維年科中毒案”發生以後,英國主要媒體似乎都被注射了興奮劑,爭先恐後地報導案情進展。未有準確的醫學鑒定,英國媒體就匆忙認定利特維年科體內有劇毒為重金屬元素鉈,並且“根據醫療報告”言之鑿鑿地聲稱其體內鉈含量超標3 倍。隨後,不知怎麼回事,突然所有的媒體都不再說重金屬元素鉈,而改變成了“只有國家才有資格擁有的”放射性物質釙—210。如此一來,俄特工暗殺政治流亡者的揣測“愈發接近事實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甚至還給文字新聞配上了普京手持手槍的照片。

  其實,在主流、非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下,英國社會幾乎很少有人懷疑兇手受克里姆林宮指派。甚至,就連“利特維年科案”的另一個犧牲品、倫敦“ITSU”日本壽司店也貼出告示:“由於俄羅斯克格勃的惡行,我們暫時關門歇業,直到蘇格蘭場調查結束為止。”顯然,這家餐館老闆將由於關門歇業造成生意受損的怨氣都發洩到俄羅斯身上了。

  據俄對外情報局發言人伊萬諾夫日前表示,“秘密情報機構早就停止使用下毒以及任何其他暗殺手段”。

  但人們對此半信半疑,特別是車臣“總統”揚達爾比耶夫被炸案發生後。揚達爾比耶夫是車臣叛軍的前領導人,曾參與多起大規模恐怖活動。退出車臣領導層後,揚達爾比耶夫逃亡到卡塔爾。2004年2月13日,揚達爾比耶夫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西方輿論認為,那起暗殺事件就是俄羅斯特工所為。5天后,俄羅斯兩名特工以涉嫌謀殺罪名被逮捕,並于當年6月被判處無期徒刑。

  “利特維年科中毒案”發生後,俄政府立即出面為自己撇清干係。針對有關利特維年科因嚴厲批評普京而成了俄情報機構追殺物件的說法,俄總統發言人表示,“我們覺得根本無法對此作任何評論,因為這根本是一派胡言!”

  普京總統本人也于11月24日表示,希望英國政府不要將俄羅斯前特工利特維年科之死演變為“政治醜聞”。他說,人的死亡永遠是一個悲劇,就此我向利特維年科先生的親人和家庭表示深切同情,“英國醫生迄今為止並沒有證實利特維年科系暴力致死,而缺乏這一點,任何猜測都是沒有根基的”。他強調,英國政府不應當將此擴散和誇大成沒有任何根據的“政治醜聞”,“如果有必要,俄羅斯政府以及包括俄聯邦檢察院等調查機關將給予英方一切幫助”。

  儘管懷疑之聲鋪天蓋地,但仍舊有許多媒體認為克里姆林宮不可能是這起毒殺案的謀劃地。從實施犯罪動機與效果判斷,俄政府及普京總統是這起事件的失分者。在西方媒體鋪天蓋地式“克格勃式毒殺”的報導下,普京這位情報人員出身的領導被人抹黑為“冷戰毒手”,並將俄羅斯抹黑成“特工與秘密員警”至高無上的國家,使俄羅斯國際形象遭到嚴重損毀。況且,根本沒必要此時除掉利特維年科,因為他 “該說的全說了,該幹的全幹了”,身上的“反俄價值”所剩無幾。

  據英國媒體報導,幕後兇手是克里姆林宮主人的說法來自利特維年科本人的彌留之際。但事實上,即使在利特維年科清醒之時,其談話內容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在不久前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利特維年科說普京曾威脅過女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婭,並讓伊琳娜•哈卡瑪達轉達。但是,向來以反普京並敢作敢為著稱的右翼女政治家哈卡瑪達卻不願被冤枉,“我已經三年沒有到過克里姆林宮了,更別談轉告過什麼威脅的話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