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本港市民前天晚上在電視熒光幕上看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幕:兩名香港女子羽毛球選手在金牌爭奪戰中激烈廝殺,最後年齡稍長的“師姐”王晨憑經驗取勝,年僅十九歲的“小師妹”葉姵延屈居亞軍。
社評說,但當中國國歌響起,兩面香港區旗同時在頒獎台的冠、亞軍旗幟位置上升起時,王晨與葉姵延之間名次上的差別已經不再重要,因為兩人已同時為本港寫下了在大型國際賽事中首次包辦金、銀牌的歷史一頁,同時為香港市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榮與喜悅!昨日全港報章幾乎都以全版以至兩個版的篇幅報道這一盛事。
比賽奪得金牌,本來已經值得高興;但這次香港隊在多哈亞運中創下的佳績,已經遠遠超出了獎牌數目的意義,而且為本港未來發展文康體事業與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
社評指出,本屆多哈亞運,港隊的表現能如此振奮人心,主要原因是多名金牌、銀牌選手均為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包括單車金牌黃金寶、三項鐵人銀牌李致和、女子羽毛球單打銀牌葉姵延、女子四人泳賽“四小花”,以及已經金牌在握的男子滑浪風帆金牌陳敬然,都是百分之百的“香港仔”、“香港女”。他們的創出佳績,令市民倍感自豪,也倍感親切。
此說並無否定已移居本港的內地選手之意,如此次再度奪金的男子乒乓球“孖寶”高禮澤和李靜,以及女子羽球金牌王晨,他們都是代表香港出賽,港人也早已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看待,對他們奪金一樣感到高興。但是,對港人來說,港產青年運動員能夠在國際體壇盛會中崛起,出人頭地、獲得金牌,始終是更值得欣慰和高興的事。
社評說,這種心情的背後,其實包含著一份深切的期許和希望。長期以來,香港年輕一代予人的感覺就是普遍缺乏決心和鬥志,努力不足、要求不高;而葉姵延、黃金寶、李致和等在多哈賽場中展現出來的,正正就是頑強的奪金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才能夠在激烈的競技中力壓對手、奪金而歸。廣大市民包括年輕人和家長,連日如此熱看多哈亞運、關注港隊成績,正正就是為了要分享這份港人也能戰鬥、也能奪標的勝利喜悅。而這份雄心、毅力和鬥志,如果在其他方面同樣也能如此,那港人還怕什麼競爭對手、怕什麼被取代、邊緣化?
而且,香港運動員不同國家運動員或其他國家、地區的選手,一早就有由政府提供的嚴格、正規訓練,香港運動員不少都是半途出家以至業餘兼職的,但卻有過人的效率和靈活性,同樣可以取得好成績。就如前天晚上的一場羽球決戰,王晨明顯是憑堅實的“功底”和嚴謹的法度取勝,但外號“黑妹”的葉姵延卻有如一頭“小老虎”,左飛右撲、大開大合,充分發揮自己年輕和體力上的優勢,王晨也要頗費一番功夫才能招架得住。而多元、善變不正是港人社會的特色嗎?今後香港運動員的培訓工作只要充分掌握這種風格上的高效、開放和多變,加上系統的嚴格訓練,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黃金寶和葉姵延。
社評表示,香港的多哈佳績如何進一步鞏固和發揚,有待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包括如葉姵延父母那樣的家長,尊重子女選擇,多予正面鼓勵和關心,更多的年輕人樹立起爭勝決心,未來港人社會的面貌和風氣必會有好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