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06“十大環球人物”出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8 13:24:52  


在政治領域,金正日、內賈德和潘基文3人入選“十大環球人物”。
  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看2006年風雲變幻的世界,首先應回首那些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體育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自2006年5月正式啟動2006 “十大環球人物”評選活動以來,《環球人物》雜誌社歷時7個月,根據讀者網上投票,同時參考專家評委會建議,最終選出2006“十大環球人物”。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世界、評人物,是“十大環球人物”評選的獨特之處。在政治領域,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和新當選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3人入選;經濟領域,美國伯克希爾投資基金集團主席沃倫.巴菲特、孟加拉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中國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入選;文化領域有兩人入選,分別是中國臺灣導演李安和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中國田徑運動員劉翔和籃球運動員姚明則以體育界代表身份入選2006“十大環球人物”。

  即將出版的第21期《環球人物》雜誌,對最新出爐的2006“十大環球人物”逐一進行了報導。
   
  一、金正日:朝鮮核子試驗震動世界

  2006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受到舉世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領導的朝鮮進行核子試驗。 2006年10月9日,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朝鮮當天“安全、成功地”進行了核子試驗,稱其為“百分之百依靠朝鮮人民的智慧和科技,能給朝鮮軍隊和人民帶來幸福”。

  消息傳出後,韓國政府立即發表聲明,稱這是對東北亞及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脅。美國白宮則譴責朝鮮此舉是向國際社會的挑釁行動,要求聯合國安理會立即採取相應行動。

  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718號決議,要求朝方放棄核武器和核計畫,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10月31日,中、朝、美六方會談團長在北京舉行非正式會晤,三方一致同意舉行六方會談。12月18日-22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各方重申通過對話和平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標和意志,重申將認真履行在2005年9月19日共同聲明中作出的承諾,同意根據“行動對行動”原則,儘快採取協調一致步驟,分階段落實共同聲明。

  二、內賈德:全方位挑戰美國霸權

  美國《時代》週刊的執行總編輯說,如果《時代》只選一名“2006年年度人物”,那麼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會是唯一人選。2005年上任的內賈德,的確在2006年帶給了世界一系列驚天波瀾。

  2006年1月10日,伊朗宣佈正式拆除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伊朗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開發正式恢復。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內賈德表示,伊朗決不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即使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也不會停止研發活動。4月,伊朗宣佈生產出純度為3.5%的低純度濃縮鈾。此外,伊朗舉行的一系列針對美國的軍事演習,也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內賈德屢屢發表的針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硬言論,如“美國、以色列和英國將從地球上消失”等,也總能成為國際媒體的頭條新聞。

  內賈德上臺以來,特別是伊朗核問題出現危機後,國際石油價格、黃金價格和股市等都受到較大影響;中東局勢也一度烏雲密佈,“美國將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猜測四處流傳。

  有評論說,內賈德使2006年的國際政治出現了一些變化――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其推行“大中東民主計畫”的戰略遭遇嚴重挫折,美國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力量對比向伊朗一方傾斜。2006年的內賈德,不只是一個應戰者,更是一個挑戰者。

  三、潘基文:接掌困境中的聯合國

  2006年12月14日,候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第61屆聯合國大會上宣誓就職,從2007年1月1日起正式行使聯合國秘書長職權。

  潘基文手按《聯合國憲章》宣誓,稱將按照“忠誠、嚴謹、公義”的原則規範自己的行為,履行聯合國秘書長的職責,效忠聯合國利益。他還在致詞中說,他要努力使成員國恢復對聯合國的信任。

  現年62歲的潘基文是聯合國歷史上第八任秘書長,也是繼緬甸的吳丹之後,又一位來自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在此前的聯合國秘書長競選中,潘基文得到了多數安理會成員國的支援。美聯社稱,他能得到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支持,可謂“史無前例”。 有評論說,聯合國多數成員國對潘基文的認可,也是對亞洲尤其是東亞政治作用的認可,因此,聯合國選擇潘基文的同時,也意味著世界選擇了東亞。但是,擺在潘基文面前的路並不平坦。他接管的是一個擁有9000名工作人員、年開銷50億美元的龐大機構,它在一些重要國際問題上效率不高,而且還在承受腐敗醜聞的困擾。如何以中立的立場協調大國間的複雜關係,保證聯合國有效運轉,將是潘基文面臨的重要挑戰。

  四、沃倫.巴菲特:賺錢給慈善鋪路

  “股神”沃倫•巴菲特2006年被人記住,並非因為他賺了很多錢,而是因為他捐了很多錢。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佈將逐年捐出其個人財產的85%用於慈善事業,總額達370億美元。這是迄今全球數額最大的一筆善款。

  巴菲特現年76歲,個人財產超過440億美元,連續多年在世界富豪榜上位居第二。他縱橫投資市場幾十年,屢屢創造財富傳奇。其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從1965年至今,投資收益年均增幅超過30%,堪稱奇跡。

  多年來,巴菲特對慈善事業捐獻甚少,引來了許多批評聲音。但實際上,巴菲特夫婦在上世紀60年代就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會。其妻2004年去世,是促使巴菲特決定捐獻巨額財產的重要原因。他最初的計畫是,自己去世後將財產留給妻子,由她將其用於慈善事業。 巴菲特的慷慨震動了整個世界,也在中國引發了“中國富豪為何缺位慈善”的大討論,“富豪缺乏正確財富觀”、“富豪捐款沒有積極性”、“富豪患上公益冷漠症”等,一時成為最熱門的話題。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富豪階層。2006年8月,香港富豪李嘉誠宣佈,將至少捐出個人財產的1/3(約87億美元)用於慈善。內地很多富豪也紛紛表示,將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投入。這也許就是巴菲特效應的作用。

  五、穆罕默德.尤努斯:為窮人創造希望

  孟加拉“窮人銀行家”尤努斯給600多萬婦女發放小額貸款,幫助400多萬人脫離了貧困,並榮獲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2006年10月13日,諾貝爾和平獎第一次把目光投向政治及宗教界之外,將榮譽給予一位經濟界人士――來自孟加拉的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

  很多人認為,尤努斯完全有資格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他成功實踐了在無擔保情況下向貧困階層發放小額貸款的模式,推翻了經濟學界的一些成見,並告知世人:市場經濟可能製造貧困,但運用市場手段也能戰勝貧困。

  尤努斯在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生長,並接受大學教育;1965年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71年孟加拉獨立,尤努斯回國任教。1974年,孟加拉發生特大饑荒,尤努斯看到乞丐成群、餓殍遍地,對自己研究的經濟學理論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不久後,尤努斯辭去教職,致力於幫助窮人。他發現,窮人並不缺乏生存的智慧和技能,他們需要的不是施捨,而是富人們看不上的少量創業資金。

  1983年,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瑉銀行正式營業,專門向貧困階層提供貸款。讓所有同行跌破眼鏡的是,格萊瑉銀行貸款的還款率竟然超過99%,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至今已幫助近400萬名貸款人擺脫了貧困。

  “在將貧困送進博物館前,我絕不休息。”2006年,尤努斯讓人記住的不僅僅是他這句話,而是他為窮人解困的探索之路。

  六、張茵:“廢紙大王”化身女性典範

  2006年10月11日,張茵——一位此前“不為人知”的女性,以27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成為2006年度胡潤中國百富榜的首富。

  現年49歲的張茵,上世紀80年代初在深圳工作,接觸到紙類貿易。1985年,她帶著3萬元人民幣到香港創業,開始了廢紙回收業務。在香港賺到“第一桶金”後,商業觸角敏銳的張茵和丈夫一起奔赴美國,在1990年創建了美國中南有限公司,採購美國當地的廢紙,通過海運銷售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進行再造紙生產。這使她積累了堅實的財富基礎。

  1995年,張茵在廣東東莞建立玖龍紙業,進軍包裝紙造紙行業。之後,玖龍的規模快速擴大,2005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八的造紙巨頭。

  迄今為止,在眾多關於張茵的報導中,鮮見負面新聞。有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張茵幾乎白手起家,創富過程完全靠辛苦打拼;平時為人低調,不事張揚,等等。現在,“首富”張茵的創富歷程,已然成為中國女性的創業典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對張茵的報導,表明她的典範效應,已超出了自己的國家,成為跨國傳奇。

  七、奧罕.帕慕克:揭露“時代真相”

  2006年10月初,瑞典文學院授予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是他“在探索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

  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帕慕克發表演說,回顧自己的文學成長之路。這次長長的演說,讓聽眾感受到了帕慕克的親近,以及帕慕克文學的傳統味道。

  54歲的帕慕克認為,他和一個泥瓦匠沒什麼區別,只不過他用詞語構築一個新世界,而泥瓦匠則是用磚頭建房子。他不是多產作家——從事寫作20年,只出版過7本小說和1本自傳;他不好動,除了在紐約做訪問學者的3年,一生中的其他時間都呆在伊斯坦布爾那套被稱為“帕慕克公寓”的5層小樓裏。 有文學評論家說,帕慕克說出了時代的真相。他是一個東方作家,在他的小說裏,無論是發生在今天的故事,還是遠在中世紀的傳奇,都離不開“東方—西方”、“理解—拒絕理解”這樣的主題。因為帕慕克的小說,這些正在被遺忘的“時代真相”,再次受到重視。

  八、李安:征服全球電影界

  憑電影《斷背山》,李安榮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獲此榮耀的首位華人。

  近年來,得到美國好萊塢片約的華人導演不少,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局限於功夫片題材、種族認同和文化差異等話題,在整體上難有突破,因而游離於美國電影業邊緣地帶。唯有李安能夠不斷游走於不同題材之間。從“父親三部曲”到廣受好評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再到科幻片《綠巨人》及席捲全球的《斷背山》,求新、求變的精神,使李安成為兼具藝術生命力和商業號召力的人物。不同種族的觀眾,以及銀幕後那只看不見的手——商業資本,都對他投下信任的一票。

  《斷背山》原著作者安妮?普勞克絲曾說:“我曾經想,一個來自中國臺灣、生長在都市的導演,怎麼才能把握這個美國西部鄉村牛仔的故事?李安能夠抓到精髓嗎?幸好,他準確地把小說中的想像化為現實,超出了我的文字所能描述。”超越種族、性別的標籤,于中西文化間探究人性的共同點……這些或許就是李安與《斷背山》感動世界、征服2006年美國主流電影業乃至全球影視界的最主要原因。

  九、姚明:在NBA發動“革命”

  幾年前,姚明登陸美國之時,不少美國人說他是一個“只會蓋帽的中國大個子”;而今,美國人再談論姚明時,得加上很多首碼和尾碼。作為一名中鋒,他的球藝近乎完美,甚至使NBA的中鋒概念發生了“革命”——中鋒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靠身體和力量吃飯了,而是要更平衡、更全面,就像姚明那樣。

  從2006年開始,姚明的價值不再局限於籃球方面。他的成就加上他內斂、穩重又不失幽默的氣質,被很多商家看中。人們無法考證商家從姚明身上獲得了多少收益,但從他們爭先恐後地和姚明簽約來看,其收益要比投入多得多!而且,對於很多商家來說,姚明也意味著巨大的商機:中國企業可以通過他打入美國市場;而美國企業更可以以他為橋樑,在中國贏得關注。甚至可以說,姚明進入NBA的意義,類似于當年的“乒乓外交”,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兩國人民相互的看法——他明朗、穩重、彬彬有禮的形象,堪稱中國人給美國人最好的名片;而他在美國所獲得的尊重和禮遇,也在向中國人傳遞一個資訊:美國人民還是友好的! 姚明不僅是籃球巨星,更是中國的“文化大使”。

  十、劉翔:改變世界田徑格局

  自從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奪得110米欄比賽冠軍後,劉翔就已是世界著名的體育巨星了。但在2006年,劉翔更讓世人吃驚――10次參加比賽,8次獲得冠軍,令其他選手只能望其項背。更耀眼的是,7月份,他在瑞士洛桑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

  在短跑項目上,劉翔以一個黃種人的身份遙遙領先于其他選手,使世界田徑界的格局發生了一次巨變――短跑項目不再把黃種人排除在外。劉翔的異軍突起,也對110米欄項目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首先是在訓練方法上掀起了一次革命。以前的110米欄訓練,都把純速度訓練放在首位,選手們的跨欄技術訓練相對滯後,但劉翔一次次奪冠改變了這一切,證明了技術的重要性;其次,劉翔的出現,使得110米欄專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可以說,他對110米欄的貢獻,能和當年喬丹對籃球做出的貢獻進行類比。110米欄成就了劉翔,而劉翔則將110米欄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