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奶農不是奶業標準的擋箭牌
http://www.CRNTT.com   2011-06-20 11:31:16


  “毒奶粉”事件發酵三年,乳品新國標終在去年千呼萬喚始出來。但就是這樣基於乳品安全考慮的乳品新國標,卻在行業引起激烈爭論:蛋白質含量低於國際標準,甚至低於1986年的舊國標;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正是這樣的乳品標準門檻愈發降低的變化,讓業界驚呼乳品標準“一夜倒退25年”。此次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所稱的“我國奶業標準全球最低”,實際正是對此前的乳品標準舊事重提。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然是,要喝上好奶,首先就要養好奶牛。從此角度來說,國內牛奶質量不高,似乎跟農民散養奶牛的環境現狀確實有著一定關係。可是,這些有著大量散養奶牛的地區為何不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原奶達不到蛋白質含量2.95的標準?為什麼我們的乳品行業在大量資金投入生產銷售環節的情境下,卻在作為行業基礎的養殖環節上,缺乏相應規劃,以至於產業鏈出現生產、銷售的前後脫節,並最終導致原奶質量不穩定,養殖水平落後於很多國家?為何在養殖方面,我們始終缺乏規範養殖與科學飼養?

  無論如何,奶農都不是“奶業標準全球最低”的擋箭牌。奶品標準制定之所以“被個別大企業綁架”,正是由於現實利益下,在大量資金都進入生產銷售環節之後,個別企業在低成本運作規則下的必然選擇。“毒奶粉”事件之後,安全與品質本就該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終極目標。補齊養殖環節上的短板,改變扭曲的產業結構,也理應成為這個行業提升乳品安全的終極選擇。(時間:6月20日 來源:重慶時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