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發水電切莫自投地災“虎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5 14:49:00  


舟曲泥石流(資料圖)
  地質災害因其凶險,常被形容“猛於虎”,懂行的人建房屋、搞工程都躲著它。然而,近年來湧到長江上游開發水電的一些企業和私人老板,卻對當地的地質風險估計不足或視而不見,在沒有開展地災危險性評估的情況下盲目上馬,為工程建設和未來電站運行埋下無窮的隱患。 

  據報道,一年前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的甘肅省舟曲縣,一些水電項目正在大幹快上。這些水電項目既無環評審批,更沒有做地災危險性評估,大多屬於“無證小水電”。從舟曲縣穿境而過的白龍江,是岷江的主要支流。白龍江流域處在多個地震帶的交匯地帶,地勢險要,地質構造十分複雜,是“中國四大泥石流災害區之一”。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險惡的環境裡,目前竟分布著大大小小上千座水電站。舟曲縣境內正在火熱建設的68個水電站充分說明,當地的水電開發方興未艾,還遠沒到畫句號的時候。

  白龍江流域的這番圖景,實際上只是長江上游水電開發汹湧浪潮的一個縮影。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掀起規模和強度前所未有的水電開發熱潮,主戰場正是長江上游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水系。在這些大江大河及其支流上,水電建設呈現“同時啟動”、“布局密集”、“投資主體多元化”等特征。除了一系列國家大型水電項目在實施外,沿海地區和國外的一些企業和私人老板,也紛紛加入到“淘金”隊伍中。

  大夥都來投資,原本不是壞事。但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地方政府越權審批、管理部門職能模糊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現了“跑馬圈水”、無序競爭的現象。比如,某省一條全長34公里的河道兩岸,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竟達17座之多,平均兩公里就有一座。又如,一些地方政府降低招商引資門檻,導致水電項目魚龍混雜,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的“四無”水電站大量湧現。而最讓人擔憂的是,一些投資者和地方政府把地質風險拋在腦後,直接把水電站建在斷裂帶上,或建在容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環境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