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注水“中產”構不成“橄欖型”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14:25:30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指出,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階層規模較大,分別達到了46%和38%,按照報告的說法,北京相當於提前10年達到2020年全國水平,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所謂“橄欖型”的社會結構,一般指一個國家的中等收入階層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達到60%左右,整個社會的收入格局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比較穩定的結構。這樣的結構,不僅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收入分配呈現一個健康的格局,也意味著社會形成了一個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個穩定的國家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傳承的主體。

  那麼,社科院發布的數據是否真實反映了中國城市的發展現狀,從而得出北京等城市形成“橄欖型”社會的結論?

  按照以前2000元的起徵點,納稅人數為8400萬人,當起徵點提高至3500元之後,納稅人數只有2400萬人,儘管用這個數字本身來衡量中產階級的人數,在計算上肯定偏少,但社科院的2.3億的數字,明顯高於現實。

  事實上,在中國,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劃分中等收入,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社科院的報告似乎刻意回避了收入標準的門檻,只是籠統地以家庭恩格爾系數30%到37.3%作為劃分標準,從而認定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已經達到2.3億人。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