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豬皮摸嘴”式的“中產”有意思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14:26:35  


  關於我國中產人數,去年就有兩個新聞,一個是亞行發布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稱,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為8.17億;另一個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研究稱,“我國中產階層已達就業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產,中產階層正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擴大”。去年這兩個新聞都引起了熱議,因為民眾以為自己“被中產”了。沒有想到,今年再出“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已達2.3億人”的新聞,而且預測2020年近半數城市人口實現中產,人們不得不懷疑實現中產也要搞大躍進了。 

  十年後近半數城市人口實現中產,只是一個我們願望看到的風景而已,無論中等收入階層按每年2.3%的速度擴大,還是按每年1%的速度擴大,都難以達到預測的目標,因為目前的中產數據是被人為擴大了。《2011城市藍皮書》稱,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已達2.3億人,真的是如此嗎?國際習慣上把年收入高於6000歐元的群體稱為中產階級,專家稱占我國總人口數6%的8000萬人屬於這個群體,與2.3億差距很大。而有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只有6000萬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即使把年收入達到兩萬四的6000萬人都算作中等收入階層,再加上月收入超過兩千元的未繳納個稅者,恐怕也與2.3億差“十萬八千里”吧。 

  顯然,專家們高估了城市中產階級。月收入兩千元,只能在縣級城市混,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月收入四千元也是“月光族”能算中產階級嗎?如果資產過百萬就是中產的話,在房價甚高的今天,北京只要是有房產者都是百萬富翁,《2011城市藍皮書》稱北京只有46%中產是低估了。然而,關於中產階級,國際上公認的衡量標準是收入較高且消費較高。據某調查公司編制的《中產群體的生活方式及消費形態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中產群體判別有十大標準,其中一條是個人總體年收入水平20萬以上。《福布斯》中國中產定義是年收入1萬—6萬美元。我們把年收入1萬美元算中產,我國城市能有2.3億中產嗎?據稱,個稅起徵點提高到3500元,只有2400萬人納稅。儘管不繳納個稅的富翁大有人在,但是能有2億人的差距嗎? 

  我們很希望我國早日實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但我們希望的是實實在在的中產,不是只有嘴上高興的中產。真實的中產是不能靠嘴說上去的。有人給我國中產定的標準是人日均消費2美元,按現在說就是每天消費13元人民幣,在物價非常高的今天,13元也就維持一個溫飽。按這個標準算,我國城市確實應有2.3億人實現了中產,但這樣的中產不過是“豬皮摸嘴”的自欺欺人(從前有個窮人,卻要裝成頓頓吃肉的富人,於是每天出門前就用豬皮摸摸嘴)。中產得有中產的樣子,收入較高且敢消費,在我國至少年收入應達到10萬元吧。目前我國有人在故意說富,在談貧困人口時壓低貧困線以減少貧困人口數字,在談中產時壓低中產標準以增加中產階級人數。這樣有意思嗎?(時間:8月7日 來源:中國經濟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