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建忠無錯 何須辭去副會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9 16:39:00  


山西省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資料圖
  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曾稱,目前市場上的陳醋95%經過勾兌並放添加劑。山西醋協表示已責令王建忠辭去副會長之職,並對其“嚴重不負責任的言論表示強烈的譴責。”與“陳醋95%為勾兌”結論一樣令人驚詫的是山西醋協的反應,“責令辭職”加“強烈譴責”,足見其“清理門戶”之決然。自曝家醜,禍起蕭墻,固然令協會顔面無存、行業飽受打擊,然而站高望遠,“深喉”報料、自揭黑幕也未必全是禍,把握恰當,轉禍為福亦有可能,老子雲“禍兮福所倚”。

  其實,“95%”是否準確並不重要,沒有必要過分糾纏於具體的數字,重要的是,“勾兌醋”現象在山西乃至全國多大程度存在,是否成為這個行業的潛規則。

  理論上,國家允許“勾兌醋”的存在,只不過規定“50%”的底線,這個標準本來形同虛設,既然難以檢測,勾兌時“釀造食醋不少於50%”的規定又如何保障?殘酷的成本法則,無序的市場競爭,難免出現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急功近利,偷工減料,以劣充好,成為必然。勾兌火鍋底、勾兌湯料、勾兌豆漿……莫不如是。事實上,山西陳醋之亂,媒體早有披露,早在2004年2月央視的每周質量報告就披露了號稱“中國醋都”的清徐縣一些小作坊用醋酸、色素、香料等製作“陳醋”的過程……

  膿,就在那裡,擠或不擠,它終究會流出來。王建忠把“膿包”挑破,讓“膿”流出來,至少有三重意義。滿足公眾知情是其一。經過一次次食品安全教訓的中國公眾化學素養肯定是最高的,言必“蘇丹紅”、“三聚氰胺”、“孔雀綠”、“水玻璃”……仿佛個個都是化學專家,但這次還是有許多化學新名詞:冰醋酸、乙酸、苯甲酸鈉等,如果不是業內人士曲徑通幽,公眾哪知小小“醋壇子”還藏著這麼大的乾坤?下次“吃醋”豈能不把中醫那一套“望、聞、問、切”全用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