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 成立之初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國際形勢因冷戰結束而趨向緩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潮流。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北美自由貿易區已顯雛形和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於1989年1月提出召開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的倡議。這一倡議得到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東盟的積極回應。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這標誌著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199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韓國首都漢城透過了《漢城宣言》,正式確立該組織的宗旨與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貿易壁壘。
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或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性質為官方論壇,秘書處對其活動起輔助作用。其議事採取協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於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經濟領域。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的總人口達25億,佔世界人口的45%;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和超過1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55%;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47%以上。這一組織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到目前為止,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臺北、泰國、美國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2個成員是於1989年11月APEC成立時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國、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魯、俄羅斯、越南加入。東盟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為該組織觀察員,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和活動。APEC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佈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亞太經合組織的正式工作語言是英語。經過多年的發展,亞太經合組織形成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委員會和專題工作組、秘書處等多個層次的工作機制,涉及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宏觀經濟政策對話等廣泛的合作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議形成的領導人宣言是指導亞太經合組織各項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亞太經合組織會標於1991年起開始啟用,呈綠、藍、白三色的地球狀。會標不僅代表亞太經合組織這一重要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也代表著亞太地區的希望和期待。會標的含義:地球用太平洋這一半代表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綠色和藍色代表亞太人民期待著繁榮、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著和平與穩定;邊緣陰影部分代表亞太地區發展和增長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間是白色的APEC四個英文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