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輸入型金融危機的威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1 08:23:09  


  北京金融大街27號投資廣場,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走進中國期貨協會副會長常清的辦公室,滿滿一墻的圖書映入眼帘。在“硝烟四起”的金融戰場上,這裡讓人一下子放鬆了神經。

  “中國經濟最大的內傷”、“財富轉移和流失”、“輸入型金融危機”……但是,提及大宗原材料暴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常清痛切而無奈地甩出這一連串讓人爲之震撼的表述和詞語。

  價格暴漲顛覆傳統思維

  從最近兩週開始,國內外期貨市場上有色金屬、能源和貴金屬期貨價格大面積暴跌,再次引起了市場各方的爭議和關注。

  “商品價格經過持續大幅上漲之後出現回調整理是很正常的修正,短期價格的調整,幷沒有改變整體商品的大牛市格局。”常清說。自2001年始,全球貴金屬、有色金屬、能源等大宗基礎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今年以來,商品價格一路飈昇,迎來了風光無限的“超級大牛市”。

  對此,常清表示,對大多數人而言,國際國內商品大牛市的來臨已無疑義。然而,在這波行情中,原材料和能源的價格漲幅之高却令業界和一些經濟學家們跌破眼鏡。

  從供給角度看,世界商品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處於過剩狀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2001年以後,中國經濟開始爆發式增長,對基礎商品的需求急劇放大。這時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反差開始凸顯。美國經濟在擺脫9·11的陰影後也開始高速增長,這無疑加劇了商品市場供求關係的緊張。

  從金融角度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和低利率政策使得國際市場上資金供給比較充裕,因此導致了“流動性泛濫”;同時,美元的貶值也會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但美元貶值也非近日之事,甚而在美元昇值的時候大宗商品價格照舊處於漲勢之中,經典的貨幣理論也無法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粗放型增長難掩中國經濟“內傷”

  “大宗原材料價暴漲,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最大的‘內傷’。”從2003年,常清就開始研究大宗原材料上漲對中國經濟影響。他認爲,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暴漲可能對中國經濟産生較大負面影響,他深爲這場世界經濟增長的“盛宴”最終由中國來“埋單”而感到憂心忡忡。

  近年來,全球商品市場逐漸成爲最大的投資亮點。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爲這次商品牛市付出的代價也在不斷增加。國土資源部最新公告顯示,2005年,中國礦産品貿易總額突破3000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25%。大宗短缺礦産品的進口量也在繼續增加:原油進口達12682萬噸,鐵礦石進口27523萬噸,錳礦石進口458萬噸,鉻鐵礦進口302萬噸,銅礦石進口406萬噸,鉀肥進口917萬噸。

  常清表示,“中國支援了全世界”,然而作爲世界工廠的中國,却照賬全付了這場經濟增長盛宴的“單”。

  他說,當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時候,會通過中國初級産品的進口直接帶動中國初級産品價格的上漲;但是由於産業結構落後,製造業産品無法形成壟斷性的競爭優勢,因而上游産品價格上漲無法通過下游産品價格上漲來轉移價格風險,導致製造業企業利潤下降,經營狀况惡化。

  從2005年中國上市公司年報來看,加工工業上市公司利潤已在不斷下降。由此可見,每一次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都會造成國內財富的流失,對中國經濟造成中長期的傷害。

  常清指出,財富的流失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從數據來看,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8500多億,但如果考慮到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因素,按當期購買力來計算,我們的外匯實際購買力却在降低。拿原油價格來說,1999年時是12美元一噸,而現在是75美元,翻了六倍多,但我們的外匯儲備1999年時是1500多億美元,目前祗增長了五倍多,這說明外匯增長的速度趕不上原油價格的上漲。

  常清指出,中國經濟的“內傷”目前還祗是隱憂,幾年後人們會感受到切膚之痛。在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掩蓋下,人們祗看到當前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却對伴隨而來的效益很差的問題視而不見。

  變“中國因素”爲“中國力量”

  商品價格狂舞,牛市前所未見。在這輪國際範圍內的超級大牛市當中,國內企業叫苦不迭,經濟有可能陷入“悲慘型增長”,那麽中國到底該怎麽辦?

  常清的基本判斷是“市場永遠是對的”,最爲明智的做法就是要尊重市場、順勢而爲。

  從宏觀上來講,政府已經不能左右市場的價格。他說,中國的國儲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體制,已遠遠不適應今天的經濟形勢,所以才出現了干擾價格信號的問題。如前幾年橡膠價格每噸漲到1.5萬元左右時就拋出了庫存,使價格暴跌。國內膠價一段時間在1.2萬元左右運行,但後來大漲到每噸2.3萬元以上後長期居高不下。國儲在2003年至2004年期間幷沒有給企業發出在國際市場大量進貨、訂長期合同的信號,眼下國內橡膠幾乎已斷炊。

  從中觀上看,加强行業自律,發揮企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對行業將會起到保護作用。中國正處於體制轉軌過程中,行業自律體系有待完善。現在的行業協會官方色彩濃厚,協會組織者都是政府官員,與行業幷無直接利益關係。所以在商品價格上漲時,就無法寄希望于行業協會。

  從微觀上說,常清强烈反對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大量套期保值業務。

  由於客場作戰的原因,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套保量大了之後,短時期內容易成爲國外基金狩獵的對象。量做得越大,價格往反方向運動就越快。因爲期貨市場是多空對峙的市場,在運行中,資金實力、追加保證金的時間、市場頭寸持有技術等,都需要有體制保障和非常專業的資深人士,而中國企業體制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其運行。中國企業在境外保值,常常出現一些意外事件就源于此,如中航油、國儲銅事件等等。

  既如此,結論已經很清楚,那就是面對能源、原材料價格暴漲,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讓價格波動不影響企業經營。

  而作爲政府來講,要認真思考如何將中國期貨市場建成亞洲時區乃至全球的定價中心,讓一些受“中國因素”影響巨大的商品在中國期貨市場上形成合理均衡的價格。

  來源: 經濟參考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